安全管理网

当前煤矿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广富 李发祥  
评论: 更新日期:2010年12月30日


    (三)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安全意识差。安全意识淡薄是当前煤矿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纵观近年来的安全生产事故,无不与思想麻痹、重生产轻安全、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因素有关。随着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煤炭行业已成为暴利行业,煤矿特别是一些个体煤矿,为了利益“拼命”下达产量指标,工人为了挣钱“拼命”生产出煤,两个“拼命”是造成事故的直接根源;主要原因是企业的主体责任地位未落实,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从法律角度看,违法后责任追究的力度太轻,无论发生多大的事故,矿主承担刑事责任的高限仅为7年有期徒刑,而且多数老板刑期间被保外就医,照样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甚至照样当老板。在如此情况下,形成了政府抓安全,企业抓生产,使安全与生产对立起来,企业弄虚作假应付检查,造成下面这样一种事故责任格局:挣了钱是老板的,死了人是外地的,责任是政府的。如此,使企业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更加淡簿,侥幸心里在生产中占了上风。
    (四)基础薄弱,超能力生产。在一定时期,国有大矿基本上遏制了3人以上重特大事故,可近一段时间河南、陕西、辽宁广东等省连续发生了煤矿特别重大事故,震惊了国内外。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潜在的隐患还十分严重,首先是历史欠账较多,在前一个时期,因市场疲软,煤炭行业亏损,煤矿投入不足,装备和人才基础薄弱;市场转好时间短,尚没有恢复元气,防灾、抗灾能力差。其次超能力突击生产现象严重,随着经济发展和乡镇煤矿的整顿和关闭,煤炭市场需求日趋增大,而煤炭安全生产能力锐减,供需矛盾日趋突出;目前煤炭价格一路上扬,为追求高额利润,部分煤炭企业不惜以牺牲安全为代价,铤而走险,冒险蛮干,严重超能力突击生产,煤矿势必不堪重负,险象环生。
    (五)煤矿安全管理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近年来,各地确实加大了小煤矿的管理力度,各项政策措施日趋完善,但缺乏良性和长效管理机制。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一是政策缺乏连续性,往往今天刚制定整改标准,明天又制定关闭政策,以“关”代“管”;有的煤矿刚刚通过整改验收,就被列入关闭范围,使基层无所适从,致使一些矿主逐渐对政策失去了信心和信任,不敢再投入。有的重生产轻安全,抢时间、拼设备突击生产,不仅影响煤炭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增加了基层管理工作的难度,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重大隐患。另外,关闭煤矿在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的70%,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如果单靠关闭矿井,必然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下,煤价暴涨,又进一步诱发煤矿突击生产,关闭矿井死灰复燃,所以,单靠关闭矿井只能是转嫁事故危机。再者,资源浪费也十分惊人,因为多数矿井被关闭后,其剩余资源便失去了开采价值,几亿年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将永远长眠地下。
    二是管理缺乏针对性,发生事故不是深挖事故的根源、研究事故的普遍规律,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而是以"停"代"整",不论安全条件如何一律停产整顿(被喻为一人感冒大家吃药),并多以锁井停电为主要手段。这样以停代整、停而不整,基本上形成了事故--整顿--复产--事故--整顿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由此,埋下了更多的安全隐患,其突出表现为:煤矿停产后矿井被淹、巷道失修,原整顿成果毁于一旦,再恢复时投入大、隐患多;停产后工人纷纷离矿另谋生路,复工时再招新工人,工人流动性大,职工培训流于形式,特别是新工人在熟悉环境、掌握基本劳动技能过程中极易发生伤亡事故。三是措施缺乏适用性,有些政策措施过于形式化,脱离当地煤矿的客观实际,虽制定了不少措施,真正贯彻落实的却很少。还有一种表现是以"个性"代替"共性",任何煤矿发生事故,不论是个性还是共性,其他煤矿一律采取一样的防治措施,结果投入不少,费劲不小,效果不好。另一种表现是治"表"的多,治"本"的少,没有从抓"双基"入手制定治本之策,不根据实际需要制定针对性措施,而靠主观臆断,往往制定的措施不符合煤矿实际,使措施难以贯彻落实。有些煤矿对这种强行贯彻的结果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结果措施不少,效果不好,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六)缺乏制衡,彰显管理真空。乡镇煤矿事故多发,其主要原因是矿业秩序混乱,但追根溯源是管理体制的不适应。煤矿是高危行业,其事故隐患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复杂性,个体经营管理者的利益往往与法律、法规、规章相矛盾、相对立,煤矿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一是靠减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二是靠违规指挥组织生产,提高生产能力;三是靠违法生产非法占有资源;四是靠弄虚作假、拉拢腐蚀应付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和检查;五是技术和工艺落后,靠经验指挥生产。这些直接影响乡镇煤矿的矿业秩序和管理水平,必然导致事故隐患长期存在,根据海恩法则,事故在所难免。
    三、对策建议特定的历史条件促进了乡镇煤矿的诞生和发展,而市场需求又决定了乡镇煤矿的历史地位;因此,短期内全部取缔乡镇煤矿并不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理清思路,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和措施,促进乡镇煤矿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切实从强化煤矿安全管理入手,一切以安全为标准,改变"一刀切"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管理模式,从抓"双基"入手,尽快建立良性和长效管理机制。
    (一)加强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要把煤矿安监队伍建设列入考核地方政府安全工作的一项内容,也作为考核领导干部重视安全工作的一项指标。为了切实加强煤矿监管队伍建设,要积极解决煤矿管理部门的编制、经费、办公场所、车辆、工资等问题,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同时,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压死责任,确保建设一支力量充实、责权利统一、精干高效的监管队伍,真正形成政府督办、部门监管、企业负责的工作格局,确保煤矿监管体制的良性运行。另外,尽快改变煤矿生产管理体制,实行矿管分离,煤矿企业的出资人拥有企业,但不参与煤矿的生产经营管理(特别是存在重大危险源的矿井),煤矿矿长、副矿长等管理人员由县级以下煤矿行业主管部门招聘或委托管理,煤矿管理人员的任命和工资待遇由县级以下煤矿行业主管部门管理。煤矿企业的出资人只是企业的"股民",有对企业的经营监督权,但无权干涉煤矿生产管理,是企业的合法受益者。这些方法可以解决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管理问题,特别是可以铲除滋生腐败的根源,促进矿业秩序的根本好转。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