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煤炭工业发展面临几个问题的讨论

作者:钱鸣高,许家林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1月07日

    由于我国的资源赋存情况,近期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有多大变化.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比重仍将达到50 %.
    多年来煤炭保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2005年煤炭产量达到20 .9亿t,煤炭产量与消费已占世界1/3.但是,在煤炭企业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同时,应该说煤炭企业距离健康发展还有相当差距.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煤炭工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主要涉及煤矿的经济、安全、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及淘汰落后生产力问题.应该承认煤炭工业为国家能源作出的贡献,同时,也应该对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作出反思.
    煤炭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前的基础状况为:过去煤炭企业只是生产煤炭,为社会供应原煤,不考虑如何利用煤炭来获取最大利益.以1979年计,统配煤矿出煤3 .58亿t,产值81 .3亿元,原煤生产人员130 .9万人,原煤全员效率仅为0 .965 t/工.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1980年死亡率高达8 .17人/Mt.而且,原来的煤炭城市除了生产煤炭没有其他经济优势,相当一些因煤炭开发而出名的城市,因为长久的开发造成地面沉陷,研石堆积如山,地下水系破坏.近期又由于已进入资源枯竭更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事实上,全国118个资源城市中没有一个转变为经济城市.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不仅面临着人员、安全的压力,还进一步面临社会舆论对环境保护的压力.
    显然煤炭工业必须转变理念,以经济、安全、环保三大原则,促进煤炭工业得到健康发展.
1煤炭生产的经济状况
1.1煤炭生产的经济现状
1.1.1煤炭生产现状
    2004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煤炭企业3 000处,小煤矿2 .3万处.煤炭产量19 .56亿t,原国有重点、地方国有与乡镇煤矿产量的比例为47.0%,15 .1%和37 .9%,死亡率为3 .1人/Mt(国有重点煤矿为1人/Mt).
    目前我国虽然有技术精良、安全完全有保障、年生产规模每1万t(甚至10万t)用1个人的现代化企业,但普遍存在着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低下、安全得不到保障、年生产规模每1万t用50人的企业.
    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煤炭供不应求,价格回升.企业经济情况有一定好转,其中得益最多的是资源回收率、安全与环境得不到保障的乡镇煤矿.但整个煤炭行业距离经济有竞争力、充分考虑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事实上若以一定科学发展标准要求,煤炭行业是在超能力生产.
1.1.2煤炭职工产值与收入状况
    2004年全国煤炭职工600多万一个中等水平的国有矿业集团年产2 000万t,用人达8万,人均年产值仅5万元.如果按照先进水平仅仅要2 000 -20 000人,人均年产值就可达到20-200万元,如神华集团等.2001年统计,煤炭行业收入在全国49个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二,职工平均月收入为901元.2002年国有重点煤矿在岗职工平均年收入11 442元,而全国年均收入为17 124元.近期由于煤矿经济好转,但人均年工资仅为2万元,远低于全国各行业的平均水平.据统计,全国煤炭系统的大中专毕业生,去煤炭企业工作的不足5%.吨煤劳动成本美国为3 .8美元,南非为2 .9美元,由于我国大部分煤矿用人过多,按2002年效率与年均收入计,我国吨煤劳动成本也高达4 .2美元,占成本的30.而神东大柳塔煤矿由于高度机械化,吨煤劳动成本仅为2 .5元,占成本的3%.
    2004年我国工业国营企业人均年产值约为23万元,采矿业为13 .8万元,有色与黑色为15万元,石油天然气为45 .7万元,而煤炭采选仅为8 .7万元,在采矿业甚至整个工业中是最低的.
    上述情况也导致煤炭行业技术人才很难引进,而且大量外流.
1.1.3煤炭产品的市场特点
    1)煤炭产品的价值并不是由它的原产品来体现,而是由整个产业链来体现,如山西大同国有重点煤矿的出矿价为160-170元/t,经运输到秦皇岛港价373 .9元/t,流通费用高达204.7元/t,经过就地发电吨煤可以创造1 000-1 500元价值,事实上它为国家创造的GDP则更高.
    2)煤炭是一种特殊商品,同样一块煤其价格并不能体现开采时的科技含量.由于赋存条件(地质构造、煤层厚薄等)和地理位置不一样,开采的科技含量与运输成本会有很大差别,但生产成本又不仅仅与技术的先进与否有关,还与安全与环保的投入有关.再加上煤矿随资源开发过程而兴衰,对开发时间已经比较长的原有国有煤矿,人员负担过重,能维持现状就不错,而乡镇与地方小煤矿则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安全为代价取得低成本(如40元// t),而在同样条件下的国有重点煤矿成本可达到150元/t,不公平竞争因而形成.
1.1.4煤炭城市与煤矿人员问题
    我国大部分国有重点煤矿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因此把煤矿视为解决就业的去处,加上历史的原因,导致用人过多.1998年,我国生产12亿t煤,从业人员约有660万人(县营以上为425万人),即每200 t煤为1人.国有重点煤矿生产5亿t煤也需要94万人.相比之下,美国生产9亿t煤为10万从业人员,约为1万t煤1个人.早期形成的煤炭城市,大部分处于欠发达地区,科技进步与机械化带来的富余人员很难下岗,给煤炭企业带来沉重的包袱.而这些很多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不到解决.
1.2提高煤炭生产经济性的两难选择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提高煤炭生产经济性是煤炭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提高煤炭生产经济性,需要逐步破解政策、机制、规划、管理、价格、技术等诸多难题,才能使企业、社会、环境进入和谐
发展的轨道.
1.2.1减人提效
    提高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提高技术水平,走减人提效之路.目前新建矿井都在按这种模式进行,其中以神东矿区最为典型,因此可以实现低成本生产.但对原有大多数煤炭企业来说,由于原来用人过多,而所在地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由于科技进步而造成的富余人员很难得到再就业的机会.这事实上成为原有国有煤炭企业的难题.
1.2 .2煤炭生产总量与产能
    煤炭生产的产能由原来的国有重点、地方国有和乡镇煤矿组成.虽然2004年产量达到近20亿t,若以国际安全标准,产能不足10亿t.若再考虑人才配置、资源回收、机械化和环境要求则煤矿产能可能更低.当前有人提到煤炭产能可能失控是在不考虑上述因素而言的.由于煤矿在浅部进入壁垒比较低,地方上常常将其视为致富的手段,乡镇与地方小煤矿的产量超过了国有重点煤矿,因此煤炭生产总量很难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原有的企业,尤其是资源即将枯竭的企业处境十分不利.煤炭在供不应求情况下,矛盾不突出,一旦供大于求,企业自身没有任何协调能力,又将陷于困境.
    因此从体制与开采规划上控制煤炭总量,使供求平衡适当,以保持应有的价格是煤炭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最近全国将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以保证我国的煤炭需求,从而至2015年使大型煤炭基地内的小煤矿全部退出,有利于控制无序竞争.
1.2 .3产业链
    开采煤炭本身赢利很少,只能依靠延长产业链所办的企业来补偿,这种情况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靠政府来调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政府不在延长产业链上给以支持,则只会造成挖煤的越挖越穷,而下游产业利用煤炭富裕起来,造成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而且煤炭开采业将越来越萧条,这必然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除非政府制定政策使煤炭企业与主要的用煤企业捆绑一起进行发展.
1.2 .4管理模式
    我国煤矿开采难易程度、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矿井安全保障的程度有很大差异,不能用同一模式加以管理.
    解决办法是区分资源条件和环境影响,区别对待,以资源资产化的方式实现公平竞争.对开采成本本来就很高的原有企业,除了通过高产高效以形成经济优势外,政府应该从煤炭对全国或地区产出GDP的作用,以及开采条件分别管理,甚至给预补贴(如英国和德国).更应该让其形成产业链以维持其行业的经济地位.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