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值全国“两会”召开,“安全生产”与“构建和谐社会”、“区域协调发展”一道,成为关注国计民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论得最多的热点话题之一。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除要求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外,还表示国务院今年将安排30亿元建设资金,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
日前召开的湖南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透露出来的信息,让我们既忧又喜。解决问题往往从正视问题、分析问题开始,愿明年“两会”上,“安全生产”不再成为“关键词”。
2002年、2003年,湖南省特大事故起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被国家列为重点监控省份。我省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安全设施不完善,安全措施不到位,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各类事故隐患大量存在。
拿在记者手中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材料。这份去年全省安全生产事故的通报中,是这样概括2004年全省各类事故的。2004年,全省发生各类事故24649起,死亡6439人,受伤20123人,直接经济损失4.23亿元。同比减少10206起,少死亡335人,少受伤5768人,比上年分别下降29.28%、4.95%和22.28%;多损失1.64亿元,上升63.43%。
枯燥的数字中,不难发现基数还是很大,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002年、2003年,湖南省特大事故起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被国家列为重点监控省份。我省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安全设施不完善,安全措施不到位,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各类事故隐患大量存在。
光从数字看,相比往年,去年我省安全生产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不过,尽管去年全省事故总量有所下降,但一次死亡10人以上或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特大事故发生了12起,在全国仍然排在前九位。去年湘潭县谭家山镇在不到半年时间先后发生两起同样性质的煤矿特大事故,常德桥南市场特大火灾过火面积近2万平方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在2月24日召开的湖南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副省长郑茂清坦言,湖南安全生产的薄弱现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安全生产工作“坐在火山口上”。湖南有煤矿2096家,非煤矿山5961个,危险化工品从业单位10900家,烟花爆竹从业单位10358个,建筑企业2142家,民爆企业118个,安全监管点多面广,基础差、隐患多、灾害重。
省安监局有关负责人分析,我省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完善、安全文化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的反映。从客观理论上说,我省人均GDP成功突破1000美元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规律性的事故高发期,也预示着我省安全生产工作的压力大,任务重。安全生产工作难在哪里?从以下事例的剖析中可窥见一二。
说起安全生产事故,其重点不能不说是煤矿事故了。每次聚焦,无一不震撼公众绷紧的神经。
去年10月份以来,全国接连发生多起特别重大煤矿安全事故。2004年10月20日,河南省郑煤集团太平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引发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48人。 2004年11月28日,陕西省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66人。2005年2月14日,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公司海州立井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13人,尚有一人下落不明。
阜新孙家湾矿难发生后,国务院孙家湾“2·14”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领导小组也在辽宁阜新成立。像以往一样,这次调查组的主要职责也无非还是调查相关“四不放过”原则的内容。“四不放过”是去年初温家宝总理为遏制重大生产事故的接连发生,在原来的“三不过”基础上提升的处理安全事故的新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四不”相比“三不”,强调了“事故责任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增加了“教训不吸取不放过”。更加明确、强化对事故责任者处理和教训的吸取,直指当前事故责任处理的欠缺和不足。随后,辽宁省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副省长刘国强被停职检查,阜新矿业集团董事长也被革职查办。
“化解安全生产风险,不能仅仅停留在处理官员上,应寻求体制、机制上的解决之道。这显示出高层已经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问题的严重性。”湖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罗德龙告诉记者,干部问责制几年前就开始实施,现在力度日益加大,对提高各级干部的责任心效果确实明显。
无独有偶,在今年全省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副省长郑茂清强调了党政干部要强化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他说,那些以调煤保电为借口,不顾安全生产条件超能力生产,挂牌保护招商引资企业规避安全监管监察的现象,都是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不强的表现。他希望重视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的各个领域里的不同表现,如建筑工程建设,就有独特的安全生产要求,盲目赶进度,就可能造成隐患,导致事故的发生。
我们在煤炭安全管理问题上存在的十分严重的人为隐患,也慢慢得到重视。去年5月份,娄底市先后发生了3起重特大煤炭生产安全事故。有关方面对小煤窑非法生产屡禁不止的湖南省涟源市有关部门主管干部作出了处分。该市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市长陈跃进以及该市枫坪、湄江等镇党委书记、镇长、负责安全生产的副镇长等一批党政干部被免职。省市区政府官员的安全意识、防范措施的贯彻力度如何,对防范事故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拿在记者手中的省安全监督管理局三起重大煤矿事故调查报告是这样分析造成事故各种原因的。娄底涟源发生的七一煤矿事故存在以下几大原因: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混乱,没有制度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隐患排查制度,没有制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于曾经在矿里发生过性质严重的非伤亡事故,煤矿没有组织对事故进行调查,没有对责任者进行处理,没有采取防止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对于上级监管部门提出的事故隐患整改通知,矿方不闻不问,不按要求整改擅自生产。涟源市煤炭局也没有跟踪追查,督促七一煤矿按要求整改。而作为涟源市人民政府也没有检查与督促涟源市煤炭局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监管不力。
而在去年郴州罗卜运煤矿“1·6”特大事故和去年12月31日郴州市嘉禾县珍珠岭煤矿特大事故的分析报告中,还指出煤矿没有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矿井无最基本的防治水措施;煤矿人员素质低,矿长、安全生产负责人和井下工人都没有参加安全培训,不懂煤矿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混乱,人员无视操作规程鲁莽行事等。
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张八旬对湖南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形势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他指出,湖南煤炭事故实现了连续3年下降,上世纪90年代初平均每年死亡1000人到2004年死亡544人,下降幅度不小。今年将继续加强专项整治,彻底关闭非法小煤窑。着重抓基础,抓安全投入。重点矿区,要手把手加强监管力度。从管理部门到矿务局,要以人为本,把矿工当作兄弟看待,带着关怀的人情味指导生产,这样才有利于消除安全隐患。
对于当前工作的不足,他忧虑地指出,安全监管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难有作为。不落实具体措施,责任不明确,出现一定的管理真空。我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比前几年已经有了明显加强,“三级机构,四级网络”已基本形成,但乡镇安全生产的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监管力量仍然薄弱。他提出,安全生产工作一旦发现隐患,要盯住监督,单一纸罚款通知是不足的。对于事故发生后的问责制,他认为在做好政府部门行政问责外,更要强调生产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把死亡一人的赔偿金额提到法定的30~40万元,看生产企业还能不能承受得起。权衡利弊后,迫使他们加强安全生产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