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全管理控制及应对措施
在建筑施工领域,人始终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对人的管理,特别是一线作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
1、严格制度,从严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核心,管生产必须管安全。施工现场的项目经理和现场专职安全员是第一责任人。要在项目施工中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解读“安全、预防、治理”精准含义,掌握和合理运用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共存性和牵制性。
2、转变态度,真诚回应。强化领导艺术和组织应变能力,拓展思路正确面对。态度:有着旗帜鲜明的立场和决定作用,以及心理活动具体表现,而且是虚变实的第一步,是方向、行为的代表,思想和姿态,是消除隐患预防事故的有效手段。
1)拓展思路,转变方式,“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从优善待,以诚视之,一视同仁。端正态度,确立学中干,干中学和容人、容言、容事的气度。
2)在心理辅导上下功夫。之所以提倡心理辅导调节,是因为不良心理状态是滋生和助推不端行为、不良影响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通过心理引导,可以创造和营取和谐氛围,使其改变理念,在心理上得到宽慰,精神上得到支持,变被动为主动,自足自修,立足岗位不断充实进取,不断完善成长和成材。
3)控制、纠正其不安全心理及行为。无论什么心理、行为、态度等,首先,项目管理者要对进入现场作业的全体员工要多沟通、多引导,多关心关爱。适时掌握了解思想和动态,及时对反映及提出的问题,以及存在安全不利因素的协调处理和解决,消除凝结和情绪。
4)管理中大胆尝试和运用亲情管理模式,增强感情投资。用情沟通、交流,拉近距离,增进共识,消除分歧,杜绝较真行为,促使双方情感上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相互包容及支持。
5)调理整顿,辅导其从主观上提高认识,强化心理,学会自律、自省、自悟等自我调节、自我调整,客观上准确定位,端正态度,转变观念,取长补短,纠改不足。特别是一线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起伏不定的心理。
6)完善激励机制,加大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使其在物质上、精神上有满足感,成就感,归属感,从而达到消除心理所产生潜在的心理隐患和潜意识的不平衡心态。
3、结合实地,强化教育。提高认识,加强辅导,强化“三级”教育制度,尤为新入场人员(劳务队、新工、学生、实习人员),在知识和技能上给与支持,无论法律法规、条例、行业标准、暂行办法,还是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等。只有通过教育和学习,提高管理人员和广大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认知度,才能降低或杜绝因缺乏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产生的安全隐患,遏制“三违”,固化“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伤害自己”的行为准则。
4、终持环境治理,确保健康安全。结合实地从细着手,合理布置,合理划分,充分利用,健全安全警示标识标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创造安全的施工环境及作业条件。极引导和教育大家树立“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的行为理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净化心理、净化环境和人的行为,消除“脏、乱、差”现象,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及行为意识。
5、强化监督和检查。切实做好安全预防预控及检查力度,尤为重点部位及分部分项工程,如高架支模、吊拆装及顶升、爬架升降作业、直运输等,易造成群死群伤安全隐患和事故的过程控制、动态管理,积极回应从业人员心理上产生只重生产、重进度、重效益,不关心、关爱生命安全的安全保障行为。
6、加大安全投入。加大安全投入力度,确保用于安全保障所需的
款项足额拨付和物资储备,以及安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及使用。以实际化解因安全防护措施、防护用品、劳保物资发放不到位、无安全保障的心结和供需不到位的矛盾。
心理导致思维,思维导致行为,行为导致行动,行动导致结果。人的心理危害及辨识是建筑施工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关至要的一环。因此,只有全员齐心协力,本着以“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共同致力于人、机、环境等监督管理,过程控制,才能使安全管理体系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