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及工作重点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12月13日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联合编撰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重点课题《2010年社会思想动态调查报告》,概括了当前社会心态主要呈现的新特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心态中关注焦点问题。之所以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还比较突出.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国的发展水平仍处在总体小康阶段,更重要的是社会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使得人们的生存机会和发展机会都呈现出不均等的情况:此外由于一些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等,使得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将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成为社会心态中的一个基本方面。换言之,民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心态中受关注最多的方面。
 二是不同阶层和群体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呈现较大差异,社会感受呈现明显的分化状态。当前.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的利益格局出现了多样化,由此必然引起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的社会心态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分化和差异.其重要表现就在于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也会相应不同。比如,以幸福感为例,它既是对生活条件和个人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于幸福感的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赚到钱才能获得幸福。人要获得幸福还要具备三个重要因素:分别是身体健康,家庭温馨和婚姻美满。也就是说在对于幸福的决定因素的看法上,超过半数的人肯定了钱的重要性。再比如各收人层次的群体都关注房价问题.而收入越高的人群对于交通拥堵状况越加关注.低收人群体对就业难问题较为关注。可见.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思想意识情绪心态舆论热点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别,非常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及其程度。
 认知呈现较大差异,社会感受呈现明显的分化状态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转型时期所出现的规范缺失.二是标准多元化所导致的选择困境。由于开放性所带来的多样性.往往就导致出现多种参照系或多重标准,从而形成一种相对化的情境。这一切都将会造成某种不确定性。当前人们置身于一个时代急剧变迁,社会飞速发展,文化价值多元的环境中,不确定性呈现多向蔓延,换言之,在一个较短时间段内事物将呈现多种不确定性状态.由此带来了价值认同上的困难。
三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社会心态发展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迅速广泛传播信息。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网民群体日益壮大,互联网对社会思想动态的影响也随之增强。互联网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应予以充分肯定。应当看到,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是一种传播工具.用得好可以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用不好就会成为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和各种负面社会心态社会情绪的放大器和集散地。当前一些网民出于逆反心理,发泄心理,表现心理更倾向于传播负面的观点和情绪。一些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和个别商业公司出于不同目的.刻意制造热点话题 ,极力炒作敏感话题,恶意传播不良信息,使社会思想动态更趋复杂。还有一些观点接近,感受相似的网民通过网络社区QQ群等形成相对封闭的群体,对信息的选择更加封闭,彼此的影响更加显著,负面思想观点,不良心态和不满情绪在其中很容易被迅速放大和走向极端化.并通过互联网又迅速扩散弥漫,有时甚至产生“蝴蝶效应”诱发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心态主流积极健康。同时社会心态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社会心态中的焦虑感特征突出    l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态上的突出特征之一就表现为焦虑。青年白领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发愁买不起房子,大学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甘愿接受“零工资”的试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而渐成一种普遍心态。  
 另外.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也加重了人民的焦虑感。面对这些事故.社会整体防范风险的意识并不高,对于关系个人的风险的意识较强,而对关系到群体或社会的风险重视不够,对于突发的伤害性大的风险警惕性较高,而对缓释性的无直接生命伤害的风险防范不足。防范不足反过来又使得这些事故频发,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焦虑。   
 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焦虑,是因为心中有担心,有牵挂,对未来缺乏信心和希望。当这些负面情绪充斥人们的内心和生活,势必难言幸福。换言之,焦虑和幸福感是成反比的,焦虑越多,则幸福感就越少。每个人的焦虑都不尽相同,但某个社会群体的集体焦虑却有着某种共性或相同的根源。以大学毕业生为例,若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屡屡碰
壁.势必会产生“就业焦虑”, 找到了工作却发现自己只能得到社会财富大蛋糕中的很小的一块.自然会产生“财富焦虑”,其他社会群体亦然,都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遭遇而生出各种各样的焦虑。这也焦虑那也焦虑最终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身份上的焦虑。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精神上无所依托,物质上缺乏保障,丧失了基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明白了社会群体性焦虑的“来龙去脉”,如何破解焦虑就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2.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
 2007年,某杂志社一位记者要写一篇《中国中产阶级调查》,一个月时间采访了50位他认为属于中产阶层的人。但令他困惑的是,这些人几乎都不认同自己是中产阶层,而与之相反,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甚至一些国家公务员也这样认为。近年来,其他机构的调查也都是类似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弱势群体”, 但是物价的上涨可以让人感觉 “弱势”,动辄几百万元的房价使人倍感弱势,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可以让人们时刻担心被社会甩出。
 清华大学人又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认为,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弱势化”,也可称之“边缘化”现象,有其鲜明的特征。
一是弱势化往往是以骤变的形式发生的,这当然会造成人们很大的不适应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变化的速度令人震惊。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正向方面看,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可谓成就斐然。但是.这也是以巨变的形式发生的,往往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所有这些是以体制变革,城市规划,大型工程项目的形式出现的,造成一些群体地位的变化几乎是在一夜内发生的,人们当然难以适应。由于变化速度太快,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也常出现制度滞后的问题。
二是经济社会方面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些人的弱势化感觉。马克思曾经讲过这样的道理,当大家都住在茅舍样小房子里的时候,谁也没有感到什么不满.但是一旦在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所有小房子里的居住者就会感到不舒适,不满和被人轻视。也就是说,贫富反差造成了强烈的被弱势化的感觉。今天我们遇到的正是这样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巨大变革的社会形势下,社会流动是难以避免的,在社会变化,变革之中.有的人地位上升,有的人地位下降,这种现象难以避免。而且社会流动本身也确实给社会带来了活力。问题是.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流动是公平正义的呢?什么是合理的社会流动呢?
三是弱势有普及化泛化的趋势。过去在企业当工人,感到“工人阶级”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企业转制以后工人的地位一落千丈。过去.大学毕业生被称为“天之骄于”.而今天他们中有些人拥挤在大城市就业竞争市场上,能找到两千元一个月的工作就很不容易了,这部分大学生也深感弱势。
“弱势心态”的蔓延是现在社会情绪的一种表达,造成这种心态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是 “在合法竞争中发生的弱势化”。比如,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名牌企业,也有的企业则败下阵来,甚至破产了。在市场竞争(或称为初次分配)中发生的弱势化现象却又难以避免。在这种竞争中 只要竞争的规则或程序是合法合理的,由此产生的社会流动也就具有合理性和公正性。另一种可称之为“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这种弱势化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将部分社会成员排斥在外了。换言之在跑步比赛起跑点的时候.就排斥了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显然这种“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合理的。如果仔细考察各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就会发现问题具有普遍性的。比如机关事业单位的非正式工,很多讲课效果不错的“代课老师”等。如果再仔细分类的话,这里面有些弱势化是制度设计时就被排斥了的群体,有些是受到制度歧视的群体,也有些是被制度忽视甚至被制度遗忘了的群体。譬如.在职业技术职称制度方面,我们更重视的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职称,而对于普通劳动者的职业技术职称。表面上也建立了体制。但实际上形同虚设。广大一线的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的职业技术职称更是被忽视的。这种非竞争型的弱势化更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3社会心态中不公平感增强
 2010年以来,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各阶层各群体普遍对社会公平的诉求比较强烈,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前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重要前提。社会公正则国民心态平和,心理平衡,社会不公则往往导致国民心态失衡,心气不顺。对此.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年经济发展了 人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为什么不公平感似乎还强了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真分析社会不公主要包括哪些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公正是一个老的话题,也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把公平正义划分为“分配的公平正义”和“校正的公平正义”。 “分配的公平正义”涉及财富,荣誉,权利等的分配。就此而论,对条件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对待,对条件相同的人给予相同的对待,即可称得上公平正义。“校正的公平正义”,涉及对被侵害的财富荣誉权利等的补偿。一些当代学者则侧重从社会基本结构的角度来阐述公平正义,他们所理解的公平正义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社会各种资源利益和负担全面分配的公平正义.二是社会利益冲突解决上的公平正义,即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利益冲突。综合古今思想家的观点.现在人们关注的社会公正可以概括为分配公正,秩序公正和司法公正。    j
“不公平感”在人民群众中有增强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    i
有社会历史的原因。社会不公看起来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实际上有些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比如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就是导致城乡差异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自然历史等客观条件形成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I
 有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原因。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机制还没建立起来,而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则仍然存在。体制的不健全必然造成分配的不公平。同时由于不同地区领域行业改革推进的先后和力度不同.因而享有的机会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就会导致利益分配的差异。
 有相关政策不完善的原因。公平问题涉及领域众多,受到很多方面政策的制约。比如,受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的限制,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劳动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基本社会保障欠缺等。比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不够,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与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适应之处。
另外,因为我们个体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不同,贡献高低造成的差距,我们应理性客观对待,这种差距是必然的,应该的,这种认识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不能把这种差距看作“不公平”。只有那些不合理,不合法原因造成的不公,才是社会不公的表现,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变化不容乐观
近年来发生的。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争,三鹿“毒奶粉”事件,肯德基“秒杀门”,蒙牛“诽谤门” 唐骏“学历门” 张悟本及李一事件等多领域造假丑闻频出。据商务部的统计,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敢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