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低气压
1、低气压下进行的作业 高空、高山与高原均属于低气压环境。在高山与高原系指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点,海拔愈高,氧分压愈低。海拔在3000m时,气压70.66kPa,氧分压为14.67 kPa;而海拔在8000m时,气压35.99kPa,氧分压仅为7.47 kPa,此时肺泡气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仅及前者的一半。
2、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 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为保持正常活动和生产作业,在细胞、组织和器官首先发生功能性的适应性变化,约须1~3个月,逐渐过渡到稳定的适应称为习服。人对缺氧的适应个体差异很大,一般在海拔3000m以上以内,能较快适应;在3000~5000m时部分人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在5330m为人适应的临界高度。
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主要由于大气氧分压过低,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例如,在5500m,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低气压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肺通气量比海平面时增加40%~100%,此外,低密度的大气降低呼吸气的惰性,也是肺通气量增加的原因。过度呼吸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开始接触高海拔时,心率增加,血压可升高,血浆和尿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时间稍长,心率降至海平面时的水平,且最大心率明显低于海平面时的水平,这是由于副交感活性随适应缺氧而增加的缘故。最大摄氧量随海拔升高而呈一定比例下降。由于肺泡低氧肺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毛细血管床减少,造成肺动脉高压,比海平面时高2~4倍,可引起肺水肿,慢性长期作用使右心室肥大。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随海拔升高而呈现增多的趋势;红细胞压积、血液比重和血液粘滞性也增加。此外,初登山者可因外界低气压,而导致腹内气体膨胀,胃肠蠕动受限,消化液如唾液、胃液、胆汁均减少。常见腹胀、腹泻、上腹疼痛等症状。轻度缺氧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反射增强,但海拔继续升高。反应性逐步下降。
机体适应高海拔缺氧后,血液由于血红蛋白增加携带较多的氧;毛细血管更加丰富和肌红蛋白增加使组织容易获氧;氧代谢酶等的活力降低等适应性代谢变化;身体活动和工作的效率提高,而耐性加强。
3、高山病 又称高原病或高原适应不全症。1982年在陕西召开的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建议,以高原病正式命名。临床分型首先按发病急缓,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再根据临床表现,前者分为三型,后者分为五型。
(1)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
(2)慢性高原病:慢性高原反应、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高血压症、高原低血压症。
5、预防
(1)适应性锻炼,实行分阶段登高,逐步适应。
(2)供应高糖、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饮食、多饮水,禁止饮酒,注意保暖,防止急性呼吸道感染,注意防寒、防冻伤,防雪盲等
(3)对拟进入高原地区的人员,应进行体格检查,凡有明显心、肺、肝、肾等疾病、高血压病Ⅱ期、严重贫血者,均不宜进入高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