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9月24日

        一、概述
        1、我国职业病危害现状及分布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我国现在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企业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接触这些职业危害因素的人群超过两亿,其中乡镇企业务工人员数量在一亿三千万以上,农民工成为受职业病危害的高危人群。从行业分布看,有煤炭、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化工、建筑、计算机、汽车制造、医药、生物工程以及第三产业等30多个行业,1600多万家企业都存在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其中以煤炭开采、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加工、蓄电池、化工、制药以及制鞋、箱包生产等行业职业危害最为突出。
        职业危害转移现象严重,正呈现从国外转向国内,从沿海转向内地,从城市传向乡镇,从大中型企业转向中小型企业的趋势特征,职业危害分布越来越广。我国职业病正处于高发时期,据各地报告,截止2009年职业病累计发病72万例,其中尘肺病例数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79.96%,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建国以来累计因尘肺病死亡15万人左右。由于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未依法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目前诊断出的职业病人数只是冰山一角。很明显,尘肺病和职业危害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潜在和累计的职业病人数巨大。
        据卫生部统计,2009年,我国30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职业病18128例,比2008年增加4384例,同比增长31.9%。病例数列前3位的行业依次是煤炭、有色金属和冶金,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1.38%、9.33和6.99%。其中:尘肺病新病例14495例(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79.96%),死亡病例748例。在尘肺病新病例中,煤工尘肺和矽肺占91.89%。目前尘肺病仍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发病工龄宿短,群发性尘肺病时有发生。超过半数的尘肺病分布在中、小型企业。
        近年来我省职业病情况:2000年到2008年间,全省累计报告尘肺病21760例,已死亡4834例,现有尘肺病患者16926例,职业病人群呈增长趋势。此外,我省累计报告急慢性职业中毒9000例,急慢性放射病103例,其他如职业肿瘤、职业皮肤病300余例,尘肺病居各种职业病之首,且比例逐年上升,表明我省职业危害以粉尘为主,目前全省尘肺病检出率现患率仍然很高,粉尘(尤其是矽尘)浓度达标率较低,说明粉尘的潜在危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职业健康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措施
        国家安监总局对《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中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并结合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措施。防治规划目标: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规范管理、职工群众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体制,显著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防治意识,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基本遏制职业病高发势头,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到2015年,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由现在的8.5%下降到5%以内,基本控制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等主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较2008年下降20%,主要慢性职业中毒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消除急性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到2015年,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到9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率达到60%以上,控制效果评价率达到65%以上。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60%以上,接触放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85%以上。
        ——到2015年,职业病防治监督覆盖率比2008年提高20%以上,严重职业病危害案件查处率达到100%。监管网络不断健全,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的监管得到加强。
        ——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与职责任务相适应、规模适度的职业病防治网络,基本职业卫生服务逐步覆盖到社区、乡镇。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的能力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职业病防治、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高。
        ——到2015年,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职业病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为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安监总局确定了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编办《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2010〕104号)精神和《职业病防治法》、《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等法律法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实际,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类监管,全面加强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法规宣传,通过创建“两支队伍”(即安全监管系统职业健康队伍和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员队伍),建立落实“三项制度”(即职业危害申报制度、检测监控制度和警示告知制度),构建“四大体系”(即职业健康监管法规标准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技术服务与支撑体系、信息与装备保障体系),努力做好“五项基础工作”(即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职业健康培训和用人单位作业场所监督检查),减少职业危害,改善作业环境,遏制重特大职业危害事故、保障劳动者健康。
        二、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1、职业危害和职业病的基本概念
        职业危害定义: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生产性粉尘、有害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放射性物质而对劳动者身体健康所造成的伤害。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要构成法定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①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②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③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
        ④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2、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
        ①职业危害损害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安全权利、健康权利、生命权利(人权)。
        ②职业危害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灾难,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不利素。
        ③职业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每年职业病损失近百亿元。
        ④职业危害有损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成为国外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借口。
        3、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按职业危害因素来源分为三大类:
        ①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1)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水泥尘、石棉尘、有机粉尘等。
        物理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3)噪声、振动。(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等。(5)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源体
        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劳动过度心理和生理紧张。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良体位和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劳动工具。
        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和无毒工段安排在同一 车间。   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的生产环境污染。
        4、职业病的分类
        我国卫生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4月18日颁布《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将10类115种职业病列入法定职业病,包括:
        ①尘肺(13种):矽肺、煤工尘肺、碳黑尘肺、滑石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②职业性放射疾病(11种):外照射急性放射疾病、内照射放射病等。
        ③职业中毒(56种):汞及其化合物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氨中毒、氯气中毒、氮氧化和物中毒、苯中毒、四氯化碳中毒等。
        ④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中暑、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手臂震动病等。
        ⑤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炭疽、森林脑炎、布式杆菌病。
        ⑥职业性皮肤病(8种):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等
        ⑦职业性眼病(3种):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等。
        ⑧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等。
        ⑨职业性肿瘤(8种):石棉所致肺癌、苯所致白血病等。
        ⑩其他职业病(5种):职业性哮喘等。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