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见表9—7。
表
表9—7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
4. 有毒作业分级
有毒作业系指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有毒作业分级(HB12331—90)是对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职工,根据接触性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空气中毒物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综合评价,而确定有毒作业危害程度的技术标准,是劳动条件分级系列标准之一。通过劳动条件分级结果可以掌握企业现阶段的职业危害水平。根据职业危害程度的高低及各等级中受害职工人数,分出轻重缓急,从而明确监察重点和工作方向。开展劳动条件分级是我国劳动卫生工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找到的一种能够直观和较科学地反是映企业职工劳动条件状况的方法。表9—8 为有毒作业分级表。
表
表9—8 有毒作业分级表
注:跨两级区方格的级别;从左到右,有毒作业劳动时间<2h,依次分别为一、二、三级;>2h,依次分别为二、三、四级。
(四) 综合防毒措施
多年来,我国开展防毒工作是从预防与治理着手的,特别是以预防为主。实践表明,只有搞好预防,采取综合防毒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性毒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综合性防毒措施应从技术、管理、教育三方面同时入手:
1. 防毒技术措施
对生产系统中各个系统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仍不能把全部危害消除和减少到国家有关标准或规定中规定的限值时,需要采取独立的防护措施,以避免和减小危害对人的影响。根据GB12801—9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对安全卫生技术措施的基本要求如下:能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能处置危险和有害物,并降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能从作业区排除危险和有害因素;能防止生产装置失灵或操作失误时产生危险和有害因素;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
首先应改革工艺设备和工艺操作方法,从根本上杜绝和减少毒物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合理的通风净化、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治工业毒物的危害。防毒技术措施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1) 改革工艺、消除毒源。通过改革工艺和改进设备,消除生产过程的产毒源,从根本上消除毒物危害。例如无氰电镀,氯碱工业用隔膜电解法代替水银电解法电解食盐,以消除汞害;苯胺生产中用硝基苯氢化催化还原法代替铁粉还原硝基苯法;用偏三甲苯烃烷基化、空气氧化成均苯四甲酸二酐新工艺,代替间二甲苯经氯甲基化和硝酸氧化法生产均苯四甲酸二酐,从而消除了氯甲基甲醚(致癌物)的产生和硝酸的污染。改进设备也可以控制污染,例如氯碱法制氯气现用钛裂管冷却器间接冷代替筛板塔直接吸收氯气,可使废氯水减少,作业场所氯气浓度不超过车间空气中氯的最高容许浓度。
(2) 以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在生产中采用无毒或低毒原为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是防毒工作的重要原则。例如无毒水基胶粘剂代替制鞋的有苯溶剂,可消除或减少制鞋行业的苯中毒;制漆业中以立德粉(锌钡白)或钛白粉代替铅白,氧化铁代替铅丹,以消除铅的危害。
(3) 密闭式操作。生产过程中的密闭化操作是防毒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过程的密闭化包括设备本身的密闭及投料、出料、物料的运输、粉碎、包装等过程的密闭化。在生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密闭系统应保持负压,以提高设备的密闭效果。设备密闭需与机械方法投料、出料和自动控制相配合,才能有效地防毒和增产。
(4) 通风排毒与净化回收。密闭的生产设备如仍有毒物逸出,或因生产条件限制而设备无法完全密闭时,应采取通风排毒。通风方式有局部排风、局部送风和全面通风换气三种。其中局部排风效果好,最常用。局部排风可以与净化回收有毒物质相连接,这样不仅有利于作业环境改善,而且可以回收物质,有利于环境保护。
(5) 隔离操作。将毒源或工艺过程与操作者隔离开,以减轻职业危害。隔离方法:一是将全部或个别毒害严重的生产设备放置在隔离室内,室内抽风保持负压状态,以防毒物外逸;另一种是把工人的操作仪表、操作开关、自动操作装置放在隔离室内,室内送风(清洁空气)保持正压状态,以防有毒物质进入室内。
(6) 个体防护。个体防护用品是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所必备的防御性装置,对于减轻职业危害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防护用品的质量和正确的选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个体防护用品的标准。防护用具包括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手套、口罩、眼镜、过滤式防毒呼吸器、隔离式防毒呼吸器等等。
2. 防毒管理措施
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在组织生产的同时要加强对防毒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组织管理是防毒技术得以落实的保证。领导首先要提高劳动保护意识,认识生产与劳动安全卫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组织生产过程中自觉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有计划地改善劳动条件、建立健全有关防毒管理制度,教育群众自觉保护自己,只有企业上下一致,才能真正控制毒物,保护职工健康,促进生产。
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检测工作是搞好防毒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测定可以了解生产场所污染的程度、污染的范围及动态变化,以了解毒害的程度及评价劳动条件,采取防毒措施。通过测定有毒物质浓度的变化,还可以判明防毒措施的效果;通过对作业环境的测定,可以为职业病的诊断提供依据,为制定和修改有关法规标准积累资料。
3. 防毒教育措施
对职工进行防毒的宣传教育,让职工既明白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性,又了解这些危害是可以预防的,从而使职工主动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积极学习和总结防毒先进经验,不断地改善劳动条件。要对工人进行个人卫生指导,如指导工人不在作业场所吃饭、饮水、吸烟等,坚持饭前漱口,班后洗浴,工作服清洗制度等。这对于防止有毒物质污染人体,特别是防止有毒物质从口腔、消化道进入人体,有重要意义。企业要定期对从事有毒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以便能对职业中毒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新工人入厂要进行体格检查,有职业禁忌者不得从事有毒作业。厂医务人员和工人要掌握中毒急救知识,并准备好相应的医药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