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职业性森林脑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

  
评论: 更新日期:2020年07月11日

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又名蜱传脑炎(tick-bone encephalitis,TBE), 其病原体为森林脑炎病毒(forest encephalitis virus),亦称森脑病毒。劳动者在森林 地区从事职业活动中,因被蜱叮咬而感染的森林脑炎,即职业性森林脑炎。

【病因病机】森脑病毒是一类小型嗜神经病毒,具有单股RNA结构,内有蛋白 壳体,外周为类网状脂蛋白包膜。其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抵抗力均类似乙脑病毒。 该病毒耐低温,在0°C 50%的甘油中可存活1年;而在牛乳中加热至50?60°C,20分钟可以灭活,100°C 2分钟可被杀死;在5%来苏液中只需1分钟即被杀灭;对紫 外线照射也很敏感。

该病毒仅存在于自然疫源地。储存宿主为蜱类、蝙蝠、刺猬、松鼠、野兔、野鼠 等。其中蜱类既是森脑病毒传播媒介,又是长期宿主。蜱类有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 等,其中以全沟硬蜱带毒率最高,是主要媒介。蜱叮咬感染的野生动物,吸血后病毒 侵入蜱体内进一步增殖。在其生活周期的幼虫、稚虫、成虫及卵各个阶段都携带有病 毒,并可经卵传代,其中以唾液、卵巢及卵中病毒浓度最高。牛、马、狗、羊等家畜 在疫区受蜱叮咬可感染本病毒而成为传染源。本病毒致病性与乙脑病毒相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6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 全阐明。

研究证实,感染森脑病毒的称猴有病毒特异性胃肠及淋巴结病变出现,经免疫组 化检测分析发现,病变的形成可能与病毒复制或免疫损伤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有 免疫力的鼠(BALB/C)感染森脑病毒后,仅表现为暂时性病毒血症,随后可见脑内 病毒感染和IgG抗体形成;而严重免疫缺陷的鼠(SCID)则普遍出现瘫痪和死亡, 从感染到死亡,血、脑组织中都有森脑病毒存在,但无抗体产生;将BALB/C鼠的 免疫血清转移到SCID鼠中可复制出BALB/C鼠的感染类型。裸鼠感染森脑病毒后, 表现为暂时性森脑病毒血症和持续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但仅产生IgM抗体而不产 生IgG抗体。通过对病毒感染整个过程的观察发现,IgM (可能无法通过血脑屏障)可清除病毒血症;IgG (包括非中和性抗体,能通过血脑屏障)则可减少或清除脑内 感染的病毒,然而含病毒RNA ( + )的细胞仍存在,这些细胞可被T细胞清除,从 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脱髓鞘病变。将森脑病毒移植到人体淋巴细胞中并进行培 养发现,感染的细胞可产生干扰素,B细胞中的干扰素具有活跃的抗病毒效应,T淋 巴细胞中的干扰素虽无抗病毒作用,但仍可参与病毒介导的免疫反应。

人被带病毒的蜱叮咬后,森脑病毒侵入人体是否发病,取决于侵入人体的病毒数 量和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侵人的病毒量少且人体抵抗力较强,可形成隐性感染或临 床表现轻微,出现不典型森林脑炎;侵入的病毒量多或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则多引起 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性损害而出现典型森林脑炎。

居住在疫区的人,因受少量病毒隐性感染,可产生中和抗体,对病毒有免疫力。 病愈后可产生持久而牢固性免疫力。

【流行病学】本病具有明显地区性和季节性。主要高发区为原苏联远东地区。我 国黑龙江和吉林等省林区,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地亦有报告。主要发生于春、 夏季,5月上旬开始,6月为流行高峰,7月后逐渐下降,这与蜱的活动密切相关。 疫区内野生啮齿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鸟类及牛、山羊、鹿等亦为易感动物。病人作 为传染源意义不大。本病主要经硬蜱吸血传播。病毒在蜱体内可繁殖传代,因此,既 是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饮用含本病毒乳品也可受染。人类普遍易感。在疫区从事 林业、勘探、捕猎、采药等职业人群,以及进驻林区的部队人员、旅游者有机会感染 森脑病毒而发病。

【临床表现】潜伏期1?2周,最短1天,最长30天以上。临床一般分为普通 型、轻型和重型。普通型病人大多起病急,1?2日内即达高峰,出现不同程度意识 障碍,颈及肢体瘫痪和脑膜刺激征。轻型患者起病较缓慢。前驱期3?4日,有发热、 头痛、全身酸痛等类感冒表现。随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重型患者 突起高热或超高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激征,数小时内即可出现昏 迷、抽搐等危象,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发病特点是:①发热一般在38°C以上,以 稽留热型最多见,大多持续5?10天或以上。②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瘫痪是神经 系统损害的突出表现。约半数以上患者存在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谵妄、昏睡乃至 深度昏迷状态。体温下降后意识障碍逐渐恢复。脑膜刺激征出现最早,最常见,可持 续5?10天,意识清醒后仍可查出。瘫痪多发生于颈部、肩胛及上肢肌肉,下肢颅神 经瘫痪者少见。瘫痪呈弛缓型,多发生于起病2?5天内。经积极治疗,一般2?3周 后可逐渐恢复。体温正常后一般症状消失,而瘫痪可依然存在。③脑脊液检查呈典型 病毒性中枢神经感染性改变;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和补体结合抗体效价增加4倍或以 上,单份血清抗体1 : 320以上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诊断】依据确切的职业接触史、发病季节、疫区流行病学资料,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排除乙型脑炎、脑膜炎、恶性疟疾等其他类似疾病,方可诊断。确诊则有赖于病原学及血清学实验结果。分级诊断依据我国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 (GBZ88-2002)进行。

【防治原则】

1.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虽经努力,仍未达到临床应用水平。因此,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仍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

(1) 重度患者:其处理与乙型脑炎相同。要注意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吸氧,预防脑水肿等并发症。国外采用核酸酶制剂,如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等,选择性破坏病毒的核酸合成,有助于缩短病程。

(2) 免疫血清疗法:早期肌内注射适量恢复期病人的血清,直至体温降至38°C 以下。高效价丙种免疫球蛋白亦有较好疗效。必要时可配伍干扰素等使用。

(3) 有瘫痪等后遗症者:可采用针刺、按摩、理疗、体疗等措施,促进神经肌肉 功能康复。

2.预防加强卫生宣传,做好环境防护和个体防护。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可 采取下列预防措施:

(1) 接种森林脑炎疫苗。

(2) 工作场所周围环境防护:清除路边杂草,减少来往人、兽受蜱侵袭的机会; 加强防鼠、灭鼠、灭蜱工作。

(3) 个体防护:将袖口、领口、裤脚等处扎紧,防止蜱叮刺。因为蜱攀附宿主 后,先到处爬行2小时才叮刺,缓慢吸血,因此野外活动时,可每2小时互相检查一 次,尤其注意颈、腋、腰、阴部,发现后立即杀灭。如果发现蜱已刺入皮肤,不可猛 拉,以免蜱的刺器断于皮肤内。可用烟头烫蜱的尾部使之退出,也可用油类或乙醚滴 于蜱体致死,然后轻轻摇动,缓缓拔出。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