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山是指开采金属矿石、放射性矿石以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建筑材料、辅助原料、耐火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煤炭除外)的矿山。大多数矿山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作业环境相对较差,伤亡事故时有发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工作相对滞后。因此,“安全生产12项治本之策”中第二项就是“修订行业安全标准和规程”,把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技术标准,作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重要一环来抓。2006年6月27日,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非煤矿山安全分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我国在非煤矿山及其相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现状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一直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2004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同意安全生产标准代号为“AQ”后,出台非煤矿山安全标准6项,国家标准2项,正在起草中的行业标准6项,2007年列入国家标准计划的4项,行业标准计划23项。随着GB18152-2000《选矿安全规程》、GB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石油天然气安全规程》、AQ2006-2005《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2-2004《炼铁安全规程》、AQ2004-2005《地质勘探安全规程》《金属非金属矿山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金属
非金属矿山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办法及标准》等一系列标准的出台,非煤矿山及其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已经成为非煤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的重要技术规范,同时也是监督执法部门搞好行政执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执法职责的重要技术依据。
现行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大致可以分为3类:与非煤矿山规划、勘查、设计、开采、施工、验收、评估、测试、化验、包装、存放、运输、选冶、救援等生产活动安全相关的方法和技术规范类;与生产活动中使用的设备、设施、机具、配件、原料、仪器、防护用具等相关的产品安全技术规格类;与非煤矿山安全涉及的概念、符号、结构要素、型号编定、程序编码、作业环境、卫生条件、管理要求等相关的基础标准类。
2006年,非煤矿山安全分技术委员会对本领域内涉及的地矿、冶金、有色、石油、化工、劳动、稀有金属、建材、核工业、稀土、黄金、矿山机械、安全等行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了初步的清理,清理出非煤矿山及相关行业国家标准159项,行业标准532项。这说明我国现行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具备一定的基础,可以通过借鉴、吸收和整合等方法,建立完善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我国非煤矿山及其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工作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原有的老标准已不适用,甚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行业涉及范围广,标准缺乏系统性
我国非煤矿山矿产种类繁多、分布广、采矿工艺复杂多样,广泛涉及10多个行业,管理部门几经更迭,国家地矿部、国土资源部、石油部、建设部、化工部、冶金部、劳动部、国家经贸委、国防科工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均发布过与非煤矿山安全相关的管理规定和行业标准,造成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交叉重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现行的非煤安全生产标准中,石油安全标准占了63%,而其他行业相对不足,建材、黄金等矿山行业,几乎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
2.年代久远,更新速度滞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为3~5年,而就目前初步清理出的我国159项与非煤矿山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中,5年以上没有修订的占了79%,10年以上没有修订的占了52%,15年以上没有修订的占26%;在532项行业标准中,5年以上没有修订的占了68%,10年以上没有修订的占了37%,15年以上没有修订的占了8%。另外,在矿山探测、设计、监控、救援领域中,电磁探测、数字模拟、无线传输、GPS、遥感、生命雷达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已屡见不鲜,但还没有相关的标准出台,来统一、规范这些先进设备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