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社区的起源和发展
1、“安全社区”的概念被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9月2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正式提出来。
1989年9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500余名代表一致通过并向全球发表了《安全社区》宣言。《宣言》宣布:人人都平等的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力。这一原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进全人类健康和全球预防意外及伤害控制计划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人人都平等的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力。
2、2000年我国香港地区引入“安全社区”理念;
2003年我国台湾地区引入“安全社区”理念;
2004年我国大陆地区引入“安全社区”理念。
重庆市至2009年全面启动“安全社区”建设以来,至2013年底全市已通过评审认证命名了309个“重庆市安全社区”,16个“全国安全社区”。2014年3月,北部新区人和街道通过了“国际安全社区”的现场认证,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际安全社区”。
二、安全社区基本术语
1、安全社区: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志愿团体)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2、“社区” 小可以指自然村、居委会辖区,大可以指区、县乃至一个城市辖区,但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我国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最小单位,城市为街道办事处,农村为乡镇。
3、安全社区特 点:①跨界合作;②全员参与;③持续改进
4、安全社区分 类:①城市社区;②农村社区;③企业主导型社区
5、安全社区级 别:①省(市)级;②国家级;③国际级
6、安全促进:为了达到和保持理想的安全水平,通过策划、组织和活动向人群提供必需的保障条件的过程。
7、事故:造成人员死亡、伤害、疾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8、伤害:指突然发生的各类事故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伤害有时不单单指身体上的伤害,也包括心理或精神上的伤害)
9、事故隐患:可导致事故与伤害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场所等环境不佳,设备及设施等因素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缺陷。
事故隐患与危险源不是等同的概念。事故隐患的实质是指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这种状态可在人或物上表现出来,如人走路不稳、路面太滑都是倒是摔倒致伤的隐患;也可表现在管理的程序、内容或方式上,如检查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危险源则是指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区域也不尽相同。
10、目的: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达到的某种成果。就安全社区而言就是社区在安全绩效方面要到的目的。
11、计划: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
12、持续改进:为了改进社区安全的总体绩效,社区持续不断地加强事故与伤害预防工作的过程。
13、安全领域:安全工作涉及的范围。安全社区建设关注的领域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安全、学校安全、公共场所安全、体育运动安全、涉水安全、社会治安、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共十二个领域。
14、三重一需求:重点行业(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问题、群众需求。
15、两高一脆弱: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弱势群体
(策划并实施安全促进项目,特别要针对“两高一弱”群体进行有效干预,推动区域安全环境的改善)
16、风险:风险指的是与损失有关的不确定性,包括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发生时间的不确定和导致结果的不确定。一般来说,风险的构成要素有三个: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17、风险辨识:即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
三、安全社区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1、安全社区建设的目的:倡导“安全、健康、文化”的社区理念,改善社区安全现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各类伤害与事故,促进人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健康和安全。
2、安全社区建设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社区的安全保障水平,培养重视安全的社区氛围。
②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
③有利于深化和加强安全生产的“三基”工作(加强基层、夯实基础、提高基本素质)。
④是安全工作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安全问题,落实安全工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