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安全发展”列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做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安全生产上的具体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全是最大的政治,是企业最大的效益,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安全文化的构建,更能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关爱”的先进文化价值观。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追求。那么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的安全文化环境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树立安全发展观,领导必须身体力行
企业的法人代表(安全第一责任人)在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他掌握着企业的人、财、物,有确定企业发展方针、经营策略、治厂思路的决策权。他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影响着企业文化和全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其作用相当于电脑中的"程序管理器"。离开了他,保障体系的各个方面就难以进入正常的工作程序。如果他重视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那么安全文化保障体系就能全部被"激活"。否则,整个企业安全文化和保障体系就会陷入"死机"状态。故企业科学的安全发展观能否建立,企业领导者以身作则、积极倡导是关键。作为企业领导人在决策企业发展规划时必须融入安全发展观的思想,用于指导安全文化的构建,并在企业安全文化定格后,企业领导者在工作实践中要积极宣传安全文化,身体力行,让员工看到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及以什么样的准则和规范从事工作。如果相反,领导者不去倡导和身体力行,企业安全文化在员工中就不会得到强化,就难以变成全员共享的文化。久而久之,只能游离于安全文化价值观规范体系之外,陷入空谈,经过精心设计的积极的企业安全文化也会逐渐恢复到原有的状态中去。
二、合理、高效、稳定的生产组织架构是建立安全环境的基础
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生产管理组织架构是每个企业经营者的首要任务。根据生产流程和设备、生产线的特点,建立二级或三级生产管理层次,落实各管理层次和职能部门的任务职责,明确上下左右的配合协同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车轮才能有效运转。而安全生产的组织架构必须与生产经营的组织架构相一致,不矛盾、不重复。各级组织在负有不同生产任务的同时,又有不同层次的安全管理责任。各级管理人员管生产又同时管安全,懂生产、懂技术又会管安全,这样的生产管理指挥系统层次清晰、责任明确、人员精干高效,效益自然显现。生产、安全两不误,生产任务、安全责任双落实,安全工作就容易抓好。
有的单位生产管理组织架构混乱,层次不清、岗位设置不合理、责任不明,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人浮于事与管理真空并存。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扯皮,这样的组织架构指挥生产尚且不能,安全责任制的建立便无从谈起。有的单位生产组织架构与安全组织架构各搞一套,两套车,两层皮,管生产的不管安全,管安全的不配合生产,安全责任制的命运便可想而知了。还有的单位管理无章法,朝令夕改,生产建制、组织架构频频改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在这种动荡变化的条件下也无法建立和落实。所以说一个稳定、合理、高效的生产组织架构是建立安全生产环境的基础,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最基本的保证。
三、提高员工生产技能素质,增强员工的执行力
首先,要着力培养员工的执行意识,空谈误事,实干兴企。作为经济组织当中的一员,企业的每位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参与安全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完成本岗位赋予的职责。在这其中,每位员工不仅要通过执行制度来完善制度,还要善于把镜子转向自己,经常性地反思自己,问问已经做了什么,应该做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自觉地养成执行的意识,实现由"外界施压、被动接受"向"自我加压、自我管理"转变。
其次,要提高员工的执行技能,一方面要"因岗施教"。不同岗位的员工所需的执行技能是不同的,由于先天差异性,从事同一类工作的员工,其执行技能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别。因此对中、高层员工应偏重于管理方面的技能培养,对于基层员工,则应更多地侧重于技术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培训员工的执行技能要"着眼长远"。必须进一步加大员工执行技能的培养力度,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在提高不同岗位的关键性技能方面有新的突破。
再次,要提升员工的执行意愿。员工的执行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而员工对企业是否满意,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合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提升员工的执行意愿,要从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开始。通过把人本观念渗透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从精神、物质、利益等多方面的维护入手,建立健全具有竞争力的员工薪酬分配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改善员工福利,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执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育形成安全文化中的执行文化。
四、以科技兴安,促进安全文化环境建设
安全管理文化也是一个科学管理文化。在当今以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先赢一步的企业中,设计、工艺的安全性,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安全控制,是提升企业本质安全的保证。
一是构建安全信息化平台,建立安全动态预预警机制。建立安全动态分析表定期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评估和分析,为决策层提供信息。
二是建立安全数据管理模块。从安全管理内容的各方面出发,建立规范的安全管理程序,定期检查和审核、完善,形成持续改进、闭路循环的管理模式。使员工都按照正确的程序做正确的事,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
三是加强设计和工艺的安全性改进。在设计和工艺制作上,要体现“安全第一”的理念,降低施工者的不安全操作系数。
四是加大安全投入,增设安全检测装置、防护器材,对操作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