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发展历程
安全文化的最先提出就是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的核电站事故之后,为了就是解决核安全问题,所以安全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史。
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机械开始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早起的机械在设计中并不考虑操作的安全问题,所以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工业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事故频发倾向论,所谓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根据这种理论,预防事故就是要找出这样的事故频发倾向者并开除就可。
其后,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W.H.Heinrich)调查了大量的工业事故,统计得出,工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98%可以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88%)和物的不安全状态(10%),并提出事故因果连锁论。
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出现,推动了人机工程学在工业安全领域的研究,人们对事故致因理论提出了新的理论:轨迹交叉论和事故遭遇论,使预防事故的重点从人开始向物(设备)开始转移。
之后,更加复杂的设备、工艺和产品的诞生,在研制、使用和维护这些复杂系统的过程中,萌发了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同一时期,本质安全的理念出现在工业安全领域。无论是系统安全还是本质安全,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观点:预防事故的主要责任在于产品的设计者,而非操作者或设备本身。
随后的,管理失误论开始兴起,无论是博德(F.Bird)、亚当斯(Edward Adams)还是伍兹(Woods),其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在于:预防工业事故的主要责任在于管理层。
此时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震惊全世界,纵然采取”纵深防护“防护策略、系统本质安全程度非常高的核电站仍然会发生事故,对此国际核安全小组(NASG)提出了以安全文化为基础的安全管理原则,随后安全文化理念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核安全领域。
工业安全领域,在发展安全文化过程中,意识到预防工业事故必须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5、安全文化的研究对象
安全文化的研究目标是以辩证、历史、唯物的文化观,研究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生产、生活及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并使其能安全、健康、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事故灾害(人为灾害及自然灾害)和风险所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研究和发展人类的安全文化,就是要通过确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实现人们生存权、劳动权、生命权的维护和保障。
安全文化的研究的具体对象分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四大范畴。
6、安全文化的基本功能
安全文化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其基本功能有:
(1) 导向功能
企业安全文化提倡、崇尚什么将通过潜移默化作用,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职工的注意力必然转向所提倡、崇尚的内容,将职工个人目标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
(2) 凝聚功能
当一种企业安全文化的价值观被该企业成员认同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就是文化力的凝聚功能。
(3) 激励功能
文化力的激励功能,指的是文化力能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通过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智慧能力,使人产生激励作用。
(4) 约束功能
这是指文化力对企业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文化力的约束功能,与传统的管理理论单纯强调制度的硬约束不同,它虽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的是不成文的软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