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六:
遇险人员获救后的心理干预
现场实录:
4月7日,山西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专家对该院收治的20名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生还矿工做了心理健康测评。令人意外的是,这20名获救矿工中仅有4人的心理是正常的,其他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重度创伤的有3人。
山西医科大学收治的20名获救矿工因为在井下特殊环境里煎熬了8昼夜,缺乏安全感,升井后普遍感觉幸福、激动、兴奋,话多,喜欢宣泄,难以安抚,这些都是应激反应的表现。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罗锦绣说,多数病人不能下床,医护人员帮他们排尿。相处中逐渐建立了信任,病人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说出来,医生对病人的心理信息也有了更多掌握。陪伴在这个时候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安慰和治疗,不仅通过语言开导,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关怀的举动,甚至温情的眼神交流。
措施解读:
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轻则危害个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
据专家介绍,灾害对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可能是终生不愈的。巨大的灾难一下子把人推向了绝境,很多人没有应付打击的足够力量。
心理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有效的心理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
为了进行有效的危机心理干预,必须了解人们在危机状态下有哪些心理需要。人们会表现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行为;想吐露自己对事故的内心感受;渴望生活能够尽快安定,恢复到正常状态;希望得到他人情感的理解与支持等。这些心理需要为危机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
怎样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心理干预工作者一般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
心理干预工作者应与获救人员有可能多的身体接触、目光接触,鼓励对方倾诉,把情绪宣泄出来。心理干预工作者应给获救人员提供实际的帮助,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帮助获救人员联系目前需要或者即将需要的哪些可得到的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