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食物中毒的症状及应急预案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6月27日

  细茵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1)食物在宰杀或收割、运输、储存、销售等过程中受到病菌的污染。

  (2)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食品中充足的水分,适宜的PH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或产生毒素。

  (3)食品在食用前未烧熟煮透或熟食受到生食交叉污染,或食品从业人员中带菌者的污染。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病因诊断需进行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鉴定。

  食用了被细菌性或化学性毒物污染的食物,或误食了本身有毒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食物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短、突然地和集体地暴发,多数表现为肠胃炎的症状,并和食用某种食物有明显关系。由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绝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肉类、鱼类、奶类和蛋类等)和植物性食品(如剩饭、豆制品等)。食用有毒动植物也可引起中毒。如食入示经妥善加工的河豚鱼可使末稍神经和中枢神经发生麻痹,最后因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麻痹而死亡。一些含一定量硝酸盐的蔬菜,贮存过久或煮熟后放置时间太长,细菌大量繁殖会使硝酸盐变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可使血液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严重时,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发霉的大豆、花生、玉米中含有黄曲霉的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其毒性很大,它会损害肝脏,诱发肝癌,因此不能食用。食入一些化学物质如铅、汞、镉、氰化物及农药等化学毒品污染的食品可引起中毒。在食品中滥加营养素,对人体也有害,如在粮谷类缺少赖氨酸的食品,加入适当的赖氨酸,能够改善营养价值,对人有利。但若添加过量,或在牛奶、豆浆等并不需添加赖氨酸的食品中添加,就可能扰乱氨基酸在人体内的代谢,甚至引起对肝脏的损害。预防食物中毒的主要办法是注意食品卫生,低温存放食物,食前严格消毒彻底加热,不食有毒的、变质的动植物和经化学物品污染过的食品。一经发现食物中毒的病人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凡是误腐败不洁食物或是本身含毒食物,如毒蕈、发芽的马铃薯等,都可以引起食物中毒。中毒者一般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症状,如不及时处理,有的可危及生命。

  首先应注意,凡是中毒者吃过的食物均不能现让其他人吃,以免发生集体中毒。

  如果能找出中毒食物,可进行针对性的紧急护理。

  (1) 如果发生的是螃蟹中毒,就必须立即设法让食物从胃里吐出来,办法是给中毒者喝5-6杯加了盐苦口婆心苏打的水,然后救护者用两个指头伸到其嘴里,抵住舌根进行催吐,再服些消炎药片。如果病情不重,经催吐后即会好转。民间也有这样的办法:取大蒜15克,捣碎后用冷开水浸泡去渣,加红糖25克,一次喝下,再隔1小时喝1次,连喝3-4次,有一定效果。

  (2) 如果是毒蕈中毒,发现较早者,应立即洗胃催吐,洗胃液可用1:2000-1:4000的高锰酸钾(即pp粉)溶液。洗胃催吐完毕,可给病人灌一点烤焦的馒头粒,借以吸收残留在胃内的毒物。经过如此护理后,应迅速将病人送往医院。

  蕈是一种野生植物,味道鲜美而营养丰富。采食蕈类时一定要分辨无毒和有毒      蕈类,毒蕈往往色彩艳丽,不易分辨,因此采集时最好请教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如果仍难以肯定,还是不采食为妥。

  (3) 如果明确是误食发了芽的马铃薯中毒,若食后不久,应立即采取洗胃催吐,吐尽胃内毒物,及时将病人送往医院。

  为预防这类中毒事故,对发芽较少的马铃薯必须作适当处理,就是彻底挖掉芽和芽眼,并将芽眼附近的皮肉及发紫部分切除。因为该处贮有毒物。将削好的马铃薯放在冷水中浸泡30-60分钟,烹调时,最好勿做炒薯片或炒薯丝,因为炒菜加热时间太短,不易破坏残余毒性。妥当的办法是把它煮熟煮秀,并在锅中放少许醋,热和醋均能分解毒素,若发芽太多,皮肉大部分已变紫色,就不应再食用了。

  (4) 如果误食腐败变质食物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除催吐洗胃外,在急送中毒者去医院的同时,应随带这些食物及吐泻物,以便迅速查明中毒原因,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细菌性食物中毒系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其细菌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其中前者亦称感染性食物中毒,病原体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嗜盐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后者则称毒素性食物中毒,由进食含有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杆菌及肉毒杆菌等细菌毒素的食物所致。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征为:

  ①在集体用膳单位常呈爆发起病,发病者与食入同一污染食物有明显关系;

  ②潜伏期短,突然发病,临床表现以急性胃炎为主,肉毒中毒则以眼肌、咽肌瘫痪为主;

  ③病程较短,多数在2~3日内自愈;

  ④多发生于夏秋季;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胃型食物中毒和神经型食物中毒。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