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接着秀水,在美如画卷的半岛乡村,有一个如同公园般的生活污水处理站:草坪、绿树相互掩映,生活污水在“公园”下方兜转循环流入池中;处理池内,各样绿植随风摇动,剪影斑驳,鱼儿游动,甚是欢快;排水口处,溪流淙淙,掬一捧水,清如山泉。
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关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大业。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通过引进专业公司实行一体化运营,因地制宜、分批分点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推进标准化运维,实现了“污水靠蒸发”向“绿水绕人家”的转变,并连续3年获得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考核优秀县”荣誉称号。
鱼儿池中跃,排水更清洁
一条条七八厘米长的鲤鱼被投进水池,鱼儿随着水波摆动尾巴,四处游动。近日,在东陈乡南堡村,污水处理终端的工作人员正往净化池中放养鱼儿。
“鱼儿进入处理池,能够进一步促进生态链循环,改善水环境。”象山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夏东旭介绍,这次投放200多条混养鱼,主要目的是让鱼吃掉水中的藻类、浮萍等。这些鱼相当于小小“清洁员”,不定时地对处理池进行清理,使排放的水更清洁。
2016年底,南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之初采用“厌氧+好氧+人工湿地”的处理工艺,主要接纳263户村民的生活污水。由于近几年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村污水排放量增加,造成处理终端超负荷运行。
为解决出水水质不稳定的问题,浙江省环保集团象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象山公司)组织人员通过调研测算,对原设施提标改造,采用生态反应链工艺,执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一级标准。目前,经过改造的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到170吨,出水水质比原来明显改善。
“家里的生活污水通过下水管道流到这里,变成清澈的水,真是不可思议。”不少南堡村村民看到改造后的污水处理站,感慨连连。
夏东旭介绍,生态反应链工艺目前在当地已经逐步推广。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进入格栅池,比较大的杂质被拦截下来,然后经调节进入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等。工作人员在池中放入微生物,使其吃掉水中有机物,并吸收磷元素。通过一系列深度净化,出水基本不会掺杂固体悬浮物,最后排入附近的沟渠,能用于灌溉农田、养鱼、种果树,真正实现循环再利用。
目前,全县已建成生态反应链工艺污水处理站19座,今年还将新建20座。
变“污”为景,布局特色化
污水处理系统“藏”于地下,地上景观小品处处点缀,检样口的窨井盖周围装饰着不同的海洋生物造型……最近,大徐镇章家弄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站经过改造,成了附近村民的“打卡地”。
章家弄村公园般的生活污水处理站只是象山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的缩影。
今年以来,象山县结合各地的地型地貌、风土人情、美丽乡村建设等,以“山、田、海、岛”为主题特色,选取具有功能性、景观性或本地特色的植物和水生动物,对污水处理终端及周边环境进行提升与优化,让污水处理终端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部分。
章家弄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终端以“海”为主题。东陈乡旦门村则以“田”为主题。眼下,旦门村的施工人员正在污水处理系统上面铺设草坪,种植花木,摆设石头、假山。
“排水喷头自动浇灌草坪,使这里一直保持一片绿色。”夏东旭介绍,新桥镇的黄公岙、上灵岙、上盘等村,以及晓塘乡的月楼、支坑等村,结合当地枇杷、“红美人”柑橘等元素,也正在打造以“田”为主题的污水处理终端。“并且依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打造集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经济果园,同时改造低产养殖塘,推动强村富民。”
“通过建设一座座主题污水处理站,象山县拥有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夏东旭说。
智能管理,一网全覆盖
近日,在象山县石浦镇鸡鸣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象山公司的设备管理人员根据“智慧农污”新概念,对终端机房的设备做了进一步检验升级。鸡鸣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与总部中控平台实现实时数据、画面连接,技术人员不用出门就可以接收到各种监测数据。
“智慧农污”是象山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数字化改革的体现。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可以说是“三分建设、七分管护”。近年来,象山县对城乡一体化管理平台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平台功能模块升级开发、增加管网监测设施、入户污水管及主干管网节点窨井盖二维码标签定制,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过程、全覆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截至目前,象山公司已运维县域内4座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处理站、18个镇乡(街道)共计569个农村污水处理终端,辐射10多万户人家。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象山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