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对我国国有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3月30日

  要解决这“五个不够”,靠传统的管理经验肯定是不行的,靠完善制度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按照安全发展的新的科学理念,进行管理创新,实行文化管理。

  (二)传统管理理念明显落后,不利于安全文化建设

  传统管理理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安全第一”的观念不牢靠。一些煤矿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质量、进度、效益的关系,产量紧张时强调生产重要,质量出事故时强调质量重要,进度完不成时强调进度重要,效益完不成时强调效益重要。特别是近年来,在煤炭市场需求旺盛、煤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有的煤矿受利益驱使,一味追求利润,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甚至“要钱不要命”,超能力生产,导致事故明显增多。

  二是安全教育不深入。很多国有煤矿对安全教育相当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际上仍有不少教育流于形式,上面布置什么下面就安排什么,没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职工的实际感受,只讲原则,不讲灵活,上面轰轰烈烈,中间热热闹闹,下面冷冷清清,各种警句、理念并没有在职工中入脑入心,没有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是安全文化建设只重形式。安全文化建设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有的煤矿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现状不了解、不分析,为了图好看、赶时髦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目的不明确。有的把“安全文化”搞得很复杂,内涵无所不包,外延无边无际,“安全文化成了筐,什么都往里装”,使安全文化建设难以实实在在地推进;有的把“安全文化”简单化,以为搞一点带有“文化”味的活动、形式,就是“安全文化”了,不知道安全理念的渗透、安全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有的把安全文化庸俗化,搞“文化”包装、“文化”炒作,把所有相关工作贴上“文化”两字,以为这就是“安全文化”。由于理解肤浅,工作华而不实,只搞表面文章、形式主义也就在所难免。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增加了安全管理难度

  一是农民协议工、轮换工、临时工居多。由于煤矿生产环境恶劣,生产条件艰苦,危险性大,招工困难,仅靠全民固定工难以满足生产需要。近几年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一些国有煤矿大量使用农民协议工、轮换工、临时工,在一些单位农民协议工、轮换工、临时工已占到采掘一线职工总数的80%以上。这些人大多是从农民中直接招收而来,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安全素质较为低下,对煤矿生产缺乏必要的知识和了解。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又缺乏必要的从业培训,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都与从业的基本要求相差很远,再加上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差、流动性强,造成煤矿事故频发。

  二是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煤矿事故多、伤亡大,煤炭企业留住人才难、煤矿院校招生难,严重地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目前,国有煤矿大专以上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为60%以上。在近40个年产500万吨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2000人。由于煤炭行业困难,地矿类专业学生在全部学校学生中所占比例,由几年前的40%下降到目前的5%。据9所原煤炭高校的不完全统计,1999年至2002年共有毕业生3.7931万人,到煤炭行业就业的只有3538人,占9.3%。某矿业集团近10年流失人才900多人,其中技术人才270人。技术人员匮乏制约了煤矿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制度与管理相脱节,各项措施难以落到实处

  煤矿企业一般都制定有很多严格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却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章不循。为了搞好煤炭安全生产,国家先后出台了《矿山安全法》、《煤炭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及各种煤炭行业标准,对煤矿的安全生产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各个煤矿也都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少的规章制度,该汇编成册的编了厚厚几大本,该上墙的也都挂上了墙,该培训的也都培训了,但许多规章制度往往仅是落实在形式上,而没有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没有贯彻到每个作业人员的具体操作中去,相当多的安全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或是流于形式,或是打了折扣。

  二是执法不严。安全事故重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查处不严,没有真正从事故中吸取教训。煤炭生产过程中,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无时不在威胁着矿工生命的安全。而一些企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知法犯法、执法犯法,同样也威胁着职工的生命。一些企业甚至为了经济效益和领导的个人利益,可以无视职工的生命。一般事故隐瞒不报,重特大事故谎报为一般事故,事故造成死亡后采取私了的办法解决,已经成为一些煤矿习以为常的做法。隐瞒事故的做法使煤矿安全工作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应有的解决,导致了更多的事故发生,事故太多又引发更为强烈的隐瞒动机,如此恶性循环直至发生再也无法隐瞒的重特大事故。

  三是管理粗放。一些煤矿的管理者习惯于按经验办事,习惯以用经济手段解决问题,对新的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不学习、不了解、不掌握,认为安全文化是虚的、空的,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有的管理者抓“三违”更多是依靠批评加经济处罚。以罚代管、以罚代教。在一些煤矿、特别是基层区队这种情况十分普遍。职工出了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分析原因,不仅要罚,而且要重罚,不管职工接受不接受。还有的管理者方法简单,作风不民主,不听取、不尊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等,造成了与职工感情的隔膜和对管理的抵触情绪,影响了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贯彻落实。

  三、建设国有煤矿安全文化的思考

  如何建设国有煤矿安全文化,本人经过学习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建设安全文化要以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

  一个“本质安全型”企业,必须能够很好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使人逐步发展成为理想的“安全人”,使人的安全行为符合生产的需求,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人、机、境”和谐的关系。建设安全文化,要以企业“本质安全型”为目标,使企业在人、机、环境和自我管理上具有安全可靠性。

  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企业职工要能够“具有安全的意识,具备安全的素质,作出安全的行为”,在任何岗位都能按章操作,杜绝“三违”,实现个体安全;

  二是机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动态过程中,还是静止状态中,设备始终处在能够安全运行的状态;

  三是环境的安全可靠性。无论是在井下,还是在井上,无论是生产单位,还是非生产单位,所有的生产、工作的环境必须是安全、可靠的,整个作业系统在安全保证上必须是闭路的;

  四是自我管理的安全可靠性。矿井生产系统是协调的,安全技术措施是完善的,矿井灾害防治系统是健全的,应急救援体系是有效的。能够根据人、机、环境的变化,改进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因人、机、环境的变化带来安全管理的漏洞,使人、机、环境各个方面始终处在管理的有效监控之中。

  (二)建立安全文化必须首先抓好安全理念的优化

  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都可以从思想上和文化上找到源头。因此,要建设安全文化,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抓好安全理念的优化。

  一要认识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从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看,亟需建立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安全文化,使传统的安全管理向现代安全管理推进,实现事后管理向超前管理、源头管理转变,事故管理向事件分析、隐患管理转变,外迫管理向内激管理转变,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建立起以“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等为核心内容的安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预防为主是安全理念、安全行为最主要和最理性的安全活动方式,是安全文化追求的目标。

  二要认识到加强对人的管理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

  职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文化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人来开展。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抓住了“人”的问题,安全工作也就迎刃而解了。要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人人参与安全管理、每个人既是被管理者又都是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根据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管理的方法方式,既要约束人、规范人、引导人,还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广大职工的内部活力在外部弹性机制的引导下,发挥最大的效能。

  三要认识到“人性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

  经营企业实际上就是经营人心。一个企业光有严格的制度,没有人性化、人情味的东西也是不行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个“情”就是对职工健康和生命权利的尊重,对职工实际问题的解决,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对职工发展前途的重视等。煤矿的安全生产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没有感情的投入,任何企业的精神、安全的价值观念都不可能建立起来。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关系不仅是靠制度、权力来维持,还必须通过感情来维持。煤矿的管理者必须对职工充满感情,时时处处讲人本、讲人性、讲人情、讲人权,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把职工的生命和健康放到首要位置,真正成为职工利益的代言人,职工才能对你产生信任感,产生感情依附意识,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才有可靠的基础。

  四要认识到安全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在安全生产领域,国家相关研究课题表明,生产安全对社会经济的综合贡献率大约是2.4%。由于不同行业生产作业危险性不同,其安全生产发挥的作用也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危险性不同的行业实现生产安全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高危险行业约为7%,一般危险行业约为2.5%,低危险行业约为1.5%。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指出,合理的安全投入产生有效的价值,其投入产出比是1:6;我国有关课题研究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条件下,我国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是1:5.83。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