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环境安全管理
当前,环境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行政管理(安全检查与处以罚款),显然还不够科学,因此事故发生频繁,事故中无辜受难的百姓还得不到应有、及时、合理的经济赔偿(因无环境安全责任的保险机制,要赔偿常须通过法律诉讼)。科学的环境安全管理,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构成全社会(含政府、咨询机构、风险企业、保险企业、社区五方,政府官员、科技人员、企业业主、保险人、公众五种人)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把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技术管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公众参与、专家指导与市场经济(保险金)的作用——设置环境安全监督员、监督企业和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发展环境安全科技咨询事业、推行强制性环境安全责任保险等等,此外还需建立“突发事故应急救援中心”,保证在事故状态下的公众人身安全,这里不作细述(以后另作文讨论),本文重点讨论环境安全文化和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的安全保护。
2)企业环境安全管理
企业(特别是危险性企业)对环境安全的管理,要真正体现“责任重泰山”。应从安全生产出发,建立、健全各项与安全有关的规章制度与相应管理组织,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各种危险源、危险品安全管理台账,确保生产环境安全,并为员工购置“工伤保险”。要加大经济投入,及时更新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机器、设备,消除各种安全隐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相应奖惩,并在员工中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普及相关知识和技能,打造企业安全文化,真正做到“安全第一”。当前,特别要预防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制订针对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和相应应急抡险组织,并与周围社区协调(让公众知情)共同做好环境安全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应作OHSAS-18000认证。有环境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有可能危及周边公众)的企业必须参加“环境安全责任保险”。
3)行业环境安全管理
行业应发挥行业内安全管理专家的作用,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排忧解难,督促企业保证安全生产。同业工会应为企业员工争取人身安全保障权利,组织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并督促企业参加员工工伤保险与环境安全责任保险。
4)社区环境安全管理
社区的环境安全管理,可围绕防火、防毒、防电(击)、防盗(此已属社会治安,非技术性灾难)进行,特别要注意排除隐患。这里,重要的是发动公众人人参与——做到“环境安全、人人有责”。要认识到:“环境安全”与“环境保护”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环境保护”关系到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而“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体工作可通过:制订社区环境安全公约、宣传环境安全文化、普及环境安全知识技能、实施环境安全检查…等措施进行。
5. 环境安全文化
环境安全文化的核心是重视环境风险的存在,加强环境风险的管理,预防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目前,政府官员、企业法人,直至全社会公众都急需加强(增强)环境风险意识(忧患意识之一),在此基础上建立环境安全文化。
1)环境风险意识
如本文一开始强调的——现代社会处处存在风险,对广大弱势群体而言则主要是生活、生产(劳动、工作)环境风险。对此,首先应知道如何预防。一旦遇到,应知道如何控制危害的扩大和在风险场合中保护自身。概括起来即:在环境风险客观存在、特别是目前人为环境灾害频繁发生、隐患四处潜伏的现实中,如何“防灾”、“抗灾”、“救灾”,以及在灾害、灾难中你应尽的责任和如何自救、救人。首先,政府官员、企业法人、安全管理人员及身处危险性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自己承担的责任。从事危险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法人、管理人员、操作员工必须具有相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广大市民则要掌握有关衣、食、住、行、求医、娱乐、消费等生活活动中的有关人身安全、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和自救技能。
2)政府环境安全文化
首先,政府官员要树立“环境忧患意识”和“以人为本”、“为民执政”、“为民服务”理念,政府官员要重视各种环境灾害、灾难事故的事先科学预防、事中应急救援和事后妥善处理,保障辖区内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事故中无辜受害百姓的权益保障。在人为环境灾难特别是在技术性灾难中不是“救世主”,而是责任人。地方政府官员身为百姓父母官,应该时时、处处想到子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谓“人命关天”、“民生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当前特别要强化人权保障(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环境安全权益保障),要建立、健全环境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应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环境安全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环境安全的各种违法行为,并加大环境安全建设的人力、物力和经济投入,建设“平安城市”。确实,“平安城市”比“卫生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更贴近百姓生活,因为只有“平安城市”才可能保百姓“一生平安”。但“平安城市”绝不是具体一件“实事工程”,而是一件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公众参与,需要打造一种“环境安全文化”——在明确环境安全责任基础上,动员全民参与保障环境安全的活动:宣传环境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各种有关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知识技能,关心和及时排除各种环境安全隐患,严厉打击有害环境安全的各种刑事犯罪和违法行为。
3)企业、行业环境安全文化
企业、行业的环境安全文化,应时时、处处真实地体现“安全第一”。除安全例行检查、安全奖惩制度等管理措施外,还应有:安全科技知识讲座、安全技能竞赛、安全成果展示、风险事故剖析、安全先进表彰等活动,采用广播、墙报、画廊、刊物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安全第一”深入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心中,并表现在工作行动上。
4)社区环境安全文化
首先要有“环境风险意识”和树立“环境安全、人人有责”意识,建立必要的“环境安全公约”。若周边环境存在固定危险源,必须了解其可能造成的环境灾害类型和严重程度(属知情权:包括危险源规模、危险品危害性质、事故形式和特点),在此基础上与危险企业协作共同做好社区的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另外对于自身可能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也要给予十分重视,例如:自然灾害中的雷击、局地水灾的防范;社会灾难中的偷盗、群殴与各种刑事犯罪的防范;技术灾难中的管道煤气和石油液化气泄漏可能造成的爆炸中毒事故、火灾事故、食品中毒事故、交通安全事故、触电事故、溺水事故…的防范等等。
以上社区中可能发生的环境灾害、灾难,如何事先预防、事中抡救、事后处理,涉及到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和科学技术知识,需要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和公民中去。
5)公众环境安全文化
作为公民,首先必须遵守国家、政府颁发的与你生活、工作(劳动)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不得侵权——危害他人的人身与财产安全,积极维权——维护自己的各项合法权益,同时平时还要关心社会与所在社区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帮助政府及时予以排除;遇到灾害、灾难还应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抗灾、救灾。这里,学习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学习并掌握各种相关科技知识与自救技能是核心。
6. 生产环境安全保护
1)当前生产环境安全形势
当前由于有些环境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健全,已有法律、法规政府执法也不够有力,相当部分企业业主、管理人员缺乏环境风险意识和环境安全管理技能,对环境灾害、灾难抱有侥幸心理,不愿在环境安全上投入必要经费和化大力气管理,加上相当部分企业的设备老化、安全管理科技人员不足,许多危险性工作岗位上的操作工人未经专门培训,因此安全生产的形势十分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