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如何做好事故责任分析和事故责任人处理

作者:陶兴凤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2月23日

1.2 领导类责任的认定

  所谓"领导",不是特指"编制"上的"领导干部",而是泛指具有相关领导或管理职责的人(包括现职领导干部,即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例如:生产班组的正副班组长、技术人员、安监人员、有关职能科室的管理人员(包括科员、专职技术人员)等,当他们在本职工作上有了失误,而构成了事故的间接原因时,都可归入"领导责任"类中。如果是由于这些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而构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则仍应按直接责任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讲,《调规》的"领导责任"不妨更确切地理解成"管理类责任"。

  有时可能遇到一些严重违章事件,却未产生后果,但从"预防为主"出发,需要作出责任分析时,大体上可以这样来掌握:

  (1) 对于偶发、且局限性的违章事件,一般只分析直接类责任,不分析领导责任。

  (2) 对于重复发生的(或习惯性的)但范围仅限于一个班组的违章事件,除分析直接类责任者外,还应追究班组长的领导责任。

  (3) 如果一次违章涉及同一单位(部门)的二个及以上部门(班组),或者就该单位(部门)来说是重复性或习惯性的,则还应追究该单位(部门)的领导责任。对于原因不明的事故,只追究领导类责任,不追究直接类责任;这里的领导是指第一责任者为代表的领导人员的职务责任。

1.3 分清领导责任与直接责任

  首先,前者属于道义范畴的责任,即所谓"职务责任"或"管理责任";后者属于法律范畴的责任。其次,前者在责任分析中多数包含"主动承担"的涵义,而后者则往往处于"被动追究"的地位。再者,前者就其过失性质而言毕竟与事故的发生、发展无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后者的违章和出事故属个人行为,与事故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领导人员在事故中犯有违章指挥或亲自违章作业情节时,则应纳入直接责任类处理,而不应再按领导类责任处理,任其轻轻滑过。

  事故如未发现明显的间接原因,不追究领导类责任。但若某领导人员从严以律己的角度出发,主动承担领导责任时,可以不受这个限制。但一般不宜高于"一定责任"档。

2 事故责任人的处理

  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扣罚或处分)既要与事故责任分析挂钩,又要适当有所脱钩。即:分析责任要从严,事故处理要宽严适度。为此,掌握好责任分析和处理尺度,非常必要。一般处理方法是:

  (1) 小事故(如障碍、异常、未遂、轻伤等)处理应从严,大事故(如一般及以上事故)适当从宽。

  (2) 习惯性违章从严,偶然性、局限性违章适当从宽。明知故犯性违章从严,知识性或技术性失误以及过失性违章适当从宽。

  (3) "三不放过"做得好的(吸取教训较深刻,防止对策较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贯彻较得力、有明显效果的)可适当从宽;对"三不放过"只讲形式走过场,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应付报表为目的,或隐瞒不报,或歪曲事故真相、想蒙混过关等行为的应从严。

  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其最终目的是使责任人和应受教育者受到教育,达到亡羊补牢的效果,不是单纯扣一些奖金,处分几个人。如果责任人确已受到了教育,当然在处理时可以适当从宽。当发生死亡事故时,不论死者是否有责任,都不应再作追究。因为死者已逝,再追究其责任已毫无意义,反而会被一些活着的责任人钻空子,把责任统统推到死者身上去,以逃脱处罚;当然,对死者作处分或处罚就更无必要了。当发生重伤事故时,对重伤者本人,责任可照常如实分析落实,但处分或处罚可酌情从宽或减免。因为对伤者来说,肉体已遭受到巨大的痛苦,甚至已终生伤残,其教训自然已刻骨铭心,终生不会忘记。

  分析事故责任和对责任人的处理有时确实很难,往往每次事故所涉及的主要责任人总是几个平时的生产骨干。他们平时工作最买力,技术最好,经验最丰富,承担工作量最大,因此出事故的概率也最高。处罚轻了,不起作用;处罚重了,又怕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为了使责任人和其他人真正从中吸取教训、受到教育,该处理的还得处理。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