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无伤害事故的识别与判断
无伤害事故由于不象伤害事故会留下明显的伤害痕迹,给其识别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必要先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无伤害事故与伤害事故具有相同的致因和机理,因此,按照事故致因理论,无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也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因此,对无伤害事故的识别和判断,即是对没有产生伤害后果但有产生伤害可能的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状态的识别和判断。显然,判断一个状态或行为是否是不安全的,关键在于判断它有无导致伤害的可能。孤立地讨论某个行为或状态是否是不安全的是没有意义的,必须置于具体的人机系统中,根据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运行条件等来确定。诸多学科如电气安全工程、机械安全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等为此提供了很多理论分析方法,而更多的是已往的大量事故为此提供的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建立在这些理论和经验基础之上的安全常识和安全规定(规章、规程、规范等)明确了行为与状态安全与否的界线,这一界线就成了实际工作中识别和判断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主要依据。对无伤害事故的识别与判断也有赖于这一依据。当然,随着系统的变化和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和对安全的认识水平也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和提高
3 无伤害事故的收集
做好收集工作,是加强无伤害事故管理的前提。收集工作应做到及时、准确、详细、具体和全面。及时,即发现无伤害事故后,需及时作出反应,而不至于因延误而酿成祸害;准确是指收集的资料应客观、无差错;详细是指不能遗漏重要的信息;具体是指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全面则要求能尽可能收集,不能单纯依靠安全管理人员的现场检查,更应依靠群体的力量,发动广大职工群众参加到这一工作中来。具体可采取如下一些方法。
(1)观察检查法。这是由各级安全人员(包括厂级安全管理人员、车间、班组安全员)对作业现场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发现了解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无伤害事故案件的一种方法。由于安全人员具有丰富的安全专业知识和经验,因此,可以发现一些一般职工难以觉察或熟视无睹的无伤害事故,并且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加以记录。但这种检查不可能全天跟班进行,因此只能作为督促检查和补充的手段。
(2)岗位记录法。这种方法是在各作业岗位上设立无伤害事故记录表,要求每个职工将出现的无伤害事故情况按记录表规定格式如实地加以记录。这种方法,能使收集工作较系统全面,缺点是难以长期坚持,而且有关人员出于种种顾虑,会自觉不自觉歪曲事实。
(3)群体监督法。这种方法是在公开场所设立一些无伤害事故信息箱,收集来自各方的信息。这种方法能起到补充和监督的作用。
(4)抽样调查法。这实际上是一种被称为事故判定技术的方法。它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被调查的职工对象。分层抽样的目的在于能够取得代表处于不同类型危险状态中的样本,使其更能代表总体的特征。然后,调查者询问被调查对象,请他们回忆和叙述自己的或目睹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从而了解他们周围发生的无伤害事故情况,同时还应了解他们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以便及时解决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上述方法应同时使用,互为补充,并能覆盖全厂范围,才能保证收集工作的全面性。为了保证收集工作的及时性,应建立信息快速反馈渠道,将收集到的资料及时反馈到管理部门。信息记录应采用一定的格式,以保证信息的准确、详细、具体。表格至少应包括下列基本项目:何种危险相应的管理制度。
(5)针对分析出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消除隐患,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6)对对策的效果进行检查、评价,并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偏差及时加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