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3月17日
4)对与各项危害因素有关的风险进行评价
① 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范围
识别出的危害因素按以下过程分别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
生产及设备操作、设备设施检维修施工、电气仪表维护、化工分析等正常生产过程、开停车过程、检维修过程中的作业活动采用一般作业风险评价法(LEC);
办公生活过程活动、相关方活动及有关设备设施场所中的风险采用矩阵法(RAM)
涉及到工业卫生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价采用有毒作业危害程度评价、噪声作业危害程度评价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② 风险评价方法
⑴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适用范围:应用一般作业活动危险性分析(JHA)方法辨识的危害因素,其风险评价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评价过程描述:L×E×C=D。
L表示发生事故可能性大小;
E表示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表示一旦发生事故后可能产生的后果。
D表示危险等级。
例如某一风险“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取值为6,“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取值为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取值为7,则风险评价过程为“6×3×7=126
风险分级:极其危险、高度危险、显著危险、一般危险、稍有危险。
⑵ 矩阵法(RAM)
适用范围:应用安全检查表(SCL)、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两种方法辨识的危险源,其风险评价采用矩阵法(RAM)进行评价。
评价过程描述:Ln×Sm。
L表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n表示事故发生可能性对应的分值,取值从1到5;
S表示后果严重性,m表示后果严重性对应的分值,取值从1到5。
例如某一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确定为“本公司发生过(每10年1次)”,根据“风险评价矩阵”规定,其对应分值n为3;后果严重性为“人员严重伤害”,其对应分值m也为3,则风险评价过程为“L3×R3
采用矩阵法评价时,应将危害因素汇总表中的危害因素序号填写在相应的矩阵表格中,表示该危害因素的评价结果。
风险分级:可承受风险(级、轻微风险),需关注风险 (级、一般风险),不可承受风险 (级、重大风险)。
有毒作业危害评价
适用范围:应用毒物浓度监测方法辨识的危害因素,其风险评价根据《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对有毒作业危害程度进行分级评价。
评价过程描述: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
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通过下式计算得出
 
 

式中, -测定的毒物浓度平均值(mg/m3)
-国家规定的毒物在作业环境中的最高允许浓度(mg/m3)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根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将职业卫生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为四级:极度危害(Ⅰ级)、高度危害(Ⅱ级)、中度危害(Ⅲ级)、轻度危害(Ⅳ级)。
风险分级:安全作业 (0级)、轻度危害 (Ⅰ级)、中度伤害 (Ⅱ级)、高度危害 (Ⅲ级)、极度危害 (Ⅳ级)。
⑷ 噪声作业危害评价
适用范围:应用噪声监测方法辨识的危害因素,其风险评价根据《噪声作业分级》(LD80-95),对噪声作业危害程度进行分级评价。
评价过程描述:噪声声级测定值×接噪时间
风险分级:安全作业 (0级)、轻度危害 (Ⅰ级)、中度伤害 (Ⅱ级)、高度危害 (Ⅲ级)、极度危害 (Ⅳ级)。
⑸ 粉尘作业危害评价
适用范围:应用粉尘监测方法辨识的危害因素,其风险评价根据《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对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进行分级评价。
评价过程描述: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
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的计算方法同“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指工人在一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风险分级:安全作业 (0级)、轻度危害 (Ⅰ级)、中度伤害 (Ⅱ级)、高度危害 (Ⅲ级)、极度危害 (Ⅳ级)。
5)风险评价准则及重大危害因素的评定
① 风险评价的判别准则
依据有关安全法律和法规要求、设计规范、技术标准、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公司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对公司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风险度等级划分,分为轻微风险、一般风险和重大风险三级,对应关系如下表:
 
风险等级对应关系表
 

 

风险度等级
LEC法风险等级
RAM法风险等级
毒物危害程度
噪声危害程度
粉尘危害程度
 
 
重大风险
非常大
>320
不可承受
四级(极度危害作业)
四级(极度危害作业)
四级(极度危害作业)
 
高度
160-320
三级(高度危害作业)
三级(高度危害作业)
三级(高度危害作业)
 
较大
70-159
 
一般风险
一般
20-69
需关注
二级(中度危害作业)
二级(中度危害作业)
二级(中度危害作业)
 
轻微风险
轻微
<20
可承受
一级(轻度危害作业)
一级(轻度危害作业)
一级(轻度危害作业)
 
0级(安全作业)
0级(安全作业)
0级(安全作业)
 
 
 

 

风险等级及控制措施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重大风险
结合风险的实际情况,立即停止作业或建立规程、制订管理方案及应急预案,加强培训、检查、测量及评估
一般风险
应采取控制措施,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操作卡),定期检查和测量、评估
轻微风险
不需采取措施
②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不必采用上述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可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
⑴ 违反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
⑵ 相关方有合理的反复抱怨和迫切要求的。
⑶ 曾经发生过事故,现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
⑷ 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⑸ 超过了本单位的安全目标、指标的。
⑹ 列入各级隐患治理项目的隐患
⑺ 经过GB18218标准评价为各级重大危险源的
③ 风险评价的过程要求
作业区风险评价小组根据危害因素辨识的结果,对危害因素带来的风险进行集体评价,合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取值,进行风险计算分级,根据LEC、RAM、矩阵等方法的要求形成评价记录,将带来重大风险的危害因素判定为作业区重大危害因素,形成作业区重大危害因素台帐(见附表5),经作业区经理审批后,上报厂(处)安全环保科,其他危害因素列入一般危害因素,形成作业区一般危害因素台帐(见附表6)。
厂(处)对作业区上报的重大危害因素进行汇总、经厂(处)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领导小组评审,填写重大危害因素评价记录表(见附表7),形成厂(处)级重大危害因素台帐,经厂(处)安全环保主管领导审批,上报公司安全环保处。
公司安全环保处组织公司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领导小组对厂(处)上报的重大危害因素进行补充评审,填写公司重大危害因素评价记录表,形成公司级重大危害因素台帐,由公司安全环保主管副总经理审批。
6)风险控制的策划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能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因此,应根据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结果,策划风险控制措施。
确定风险控制措施的原则
确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遵循“三项原则”,即除风险、降风险、防风险。对于需要控制的风险,在制定风险控制计划或控制措施时,如果可能,首先应考虑能否消除风险或风险产生的根源。其次,对于无法或难以消除的风险,则应采取措施努力降低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后果的严重程度)。最后,对于既无法消除又不能降低的风险,再考虑采取适当的个体防护措施。当然,除非彻底消除风险或其根源,任何降低风险的措施仍有残余风险的存在,因而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通常还需辅之必要的个体防护。
② 风险控制方式
⑴ 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除风险、降风险、防风险)。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确定哪些风险需要通过制定目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加以控制。一般情况下,管理方案形式分为隐患治理方案、技术改造方案,关键作业活动的管理控制方案。
⑵ 开展运行控制(降风险、防风险)
对于属于经常性、周期性的业务活动,尤其是一些容易引发事故的活动(包括相关方),应采用“运行控制”方式,即制定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并按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规定严格进行日常控制管理。
⑶ 落实应急准备与响应(防风险)
对于识别的潜在事件和紧急情况,应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按程序进行管理。
潜在的事件和紧急情况有火灾、爆炸、人员中毒、危险化学品泄漏、停水电汽风、地震、洪水等。
⑷ 实施监视测量(防风险)
通过监控机制(绩效测量与监视、内审和管理评审),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运行与活动进行检查监控,包括管理方案的适宜性,文件、制度和规程的充分性,采取的风险控制计划是否保证活动已处于有效控制之下,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以达到持续改进职业安全健康绩效的目的。
③ 风险控制策划要求
风险控制策划就是指识别并确定为重大危害因素(重大风险)的目标制定风险削减和控制措施的计划,制定的原则按上述风险控制策划的原则既制定管理方案(隐患治理方案、技改技措方案)→采取运行控制措施→监测和测量(检查、审核、仪器监控)→制定应急预案步骤进行。
⑴ 对评价出的厂(处)级、班站级重大危害因素,所在班站都应会同厂(处)主管部门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同时针对评价出的重大风险应制定各级应急预案。
⑵ 各单位应将职业健康安全重大危害因素、相应控制削减措施传达到有关的管理人员和员工。
7)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的更新
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风险评价是动态的过程,以下情况需要更新:
a)    公司每年年初统一组织的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后;
b)    每次作业活动结束后,作业单位负责人和属地主管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查找遗漏的危害因素;
c)    各基层单位随时发现新的危害因素时;
d)    当新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时;
e)    本单位的新改扩建项目开工前;
f)    “四新技术”( 即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使用前;
g)    相关方要求;
h)    内外审中发现未被识别的危害因素;
i)    发生事故后;
j)    对于新的管理方案、纠正预防措施可能带来的危害因素;
以上情况应修订危害因素台帐。
8)环境因素辨识更新评价后形成的资料如下:
作业区:
1.原始调查表;
2. 危害因素汇总表;、
3. 一般环境因素台帐和重要环境因素台帐。
厂(处):
1.厂级重大危害因素评价记录;
2.厂级重大危害因素台帐;
3.部门一般危害因素台帐;
4.作业区重大危害因素汇总。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