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ISO14000系列标准对企业提出哪些要求?
答: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ISO14000是用于企业认证的规范。它按照PDCA循环思想,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策划(P):企业首先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策划建立本企业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找出对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因素,特别是重大的环境因素。包括向大气和水体的排放、对土地污染、废弃物管理、资源的使用、当地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根据法律法规等要求和企业实际,在企业的各个职能和层次上建立、执行和更新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并制定一个或多个环境管理方案来保证目标和指标的实现。
第二,实施(D):企业应明确包括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在内的各个职能和层次的环境管理职责和权限。对重要环境因素和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岗位和员工的能力作出规定,并进行相应的培训。企业应建立环境因素和体系的信息交流,并能够在应急计划和其他问题上与有关机构进行联络。标准要求企业制定控制程序,控制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和活动以及在可能偏离方针、目标和指标时如何处理。运行控制内容包括项目建设、开发、采购、生产过程、储运、设备、动力、服务、处理废品等。当然,ISO14000和ISO9000一样,也重视文件的控制。但该标准不要求单独编写环境管理手册,不主张复杂繁琐的文件系统,但表格、记录、报告、作业指导书、环境因素清单、法规和其他标示清单、环境评价报告、“三同时”报告、排污许可证、组织结构图、地下管网图、现场平面图等是必须的。
第三,检查(C):标准要求企业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包括对环境表现(行为)、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记录,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当出现问题时如何纠正和采取纠正措施。与ISO9000标准一样,环境管理体系也要进行审核和管理评审,用来评价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
第四,改进(A):根据环境审核和管理体系评审的结果,指出对方针目标以及环境管理体系应当持续改进的可能、机会和对象,以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问:如何建立符合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
答:首先应由最高管理者进行决策,是否准备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如果在企业领导和各个层次和职能上得到了共识,那么就应进行初始环境评审。了解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效应、影响和后果;确定环境因素,找出环境影响;评估本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和环境方针情况;找出改善环境表现的范畴和改进顺序。
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体系策划与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制定环境方针、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调整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编制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和组织管理体系试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各岗位不仅应了解和掌握应急处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知道发现问题或事故的报告途径。必要时,按文件规定进行应急程序的试验和演习。组织在运行阶段要按程序规定,对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执行情况、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职责的履行情况、环境测量是否按规定执行、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等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不符合,应及时分析产生的原因和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分两阶段进行审核。第一阶段主要是审核受审核方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确认是否具备认证审核的条件。审核的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受审核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全过程、环境因素的识别状况,并对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内审和管理评审情况等。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现场审核来评价受审核方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