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安全社区建设分析与评估

作者:陈文涛 葛世友 欧阳梅 崔晓君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2月23日

    3.5 安全社区建设模式比较分析

    由于各地管理体制的差异,导致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也有差异,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1)倡导“大安全观”,形成“政府主导,安监部门牵头、多元参与、联合共建”的建设模式,这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模式。我国的安全社区建设由主管安全的政府部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领导和推动,资源整合多以安全生产委员会为平台,各级省、各市政府也相应采用了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在安全社区整建制创建的区域较为突出,例如,上海、辽宁沈阳、大连、山东等地。这种模式的立足点和优势是能够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但由安监局这样类型的行业职能部门牵头,也存在安全干预面不全等不足。

    (2)“社会管理”模式,立足于提高地区服务管理水平的,把安全社区建设纳入社会管理或综合治理平台,资源整合多以社会事务协调委员会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为平台,把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平台统一规划和运作,构建“党委领导、社会管理部门主抓、跨界合作、共建共享”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在北京地区,在区级政府由社会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在街道层次上多以综治办或社会办等综合管理部门牵头运作。

    (3)“企业主导、物业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全员参与”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在企业主导型社区采用,例如开滦集团、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等企业社区。该类型社区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企业自办并自主管理、社区居民成分单一、社区居民多为企业职工和家属,居住区域相对集中独立和封闭等特点。这种模式的优势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可以为社区安全建设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方面支持;二是企业管理采用的结构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方法例如HSE体系建设等可以很好的应用到社区安全管理中,把企业生产安全的好做法逐步延伸到员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社区的安全为员工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全过程安全保障,使员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从而又为企业主业、工作场所的安全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和可靠的安全保障。

    (4)“企业主导、政企联合模式”。主要是指燕山石化和燕山办事处的联合共建模式,

    燕山社区是在“先生产后生活”的背景下随企业生产发展逐步建成的,社区居民以燕山石化公司职工为主体,属于企业主导型社区。企业的不断发展、区域的地理位置以及快速的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地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在安全社区创建探索实践中,一方面企业接受地方政府监管、加强工作场所的安全,构建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基础;另一方面政企通力合作,建立项目联合策划、联合实施、评估机制,共同针对非生产场所的燃气安全、老年人安全、学校安全、交通安全、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企业搬迁安全、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等方面实施促进,构建区域安全保障体系,无论在组织机构设置上还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都鲜明体现政企联合的特点。建立了一个企业主导、政企联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特色鲜明的安全社区。这种模式的优势除了企业主导型社区的优势外,还可以针对政企共同关心的问题或单方面难以解决的问题联合进行干预,但这种模式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在别的地区很难复制。

    3.6事故与伤害预防效果评估

    随机抽取了已命名的163个全国安全社区,对他们2007~2009年的各类事故与伤害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2009年与2007年相比,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和社会治安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2.5%、52%、35.7%和37.7%,受伤人数分别下降43.7%、12.8%、48.9%和37.7%,其中69%的街道、乡镇连续三年没有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28%的街、镇连续三年没有发生交通死亡事故; 79%的街道、镇连续三年没有发生火灾死亡事故,效果十分明显,显示安全社区的建设对社区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文基于已命名单位的存档资料对从172家单位的安全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对下一步的创建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该评估也存在局限性。三个版本都是基于二级指标的评定情况来对安全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对二级指标给出每一等级的参照标准,如A、B、C等,由评定人员判断所属等级,而《安全社区评定指标》中,为了保证其有广泛的适用性,无论哪个版本对二级指标的描述都相对宽泛,每个二级指标的评定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定人员的判断,往往难以克服评定人员在赋值时的主观性。因此,基于评定指标的分析评估可能就会由于评定专家对二级指标评定时的主观性而带来评估结果的偏差。同时,即使专家是严谨、公正的,也可能因评定专家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对标准理解程度不统一等因素,导致不同的评定人员对同一社区同个二级指标划分等级时存在差异。

    4建议:

    (1)加快安全社区建设推进进程,尽量覆盖不同类型社区,加强分类指导与推进。一是在《安全社区备案登记表》中的“社区类型”一栏对社区类型进行细化明确,便于分类和个性化指导,例如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风景区等;二是加快推动不同类型社区的安全社区建设,积累经验,为制定相关标准提供依据;三是实施标杆管理,在不同类型的创建单位树立典型示范单位,使创建单位有经验借鉴、有标杆参照。

    (2)细化评定标准,确保现场评定的客观公正。建议把《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作为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规范,根据不同类型社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和评定标准,对各类型社区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安全绩效、采取的促进措施等做出更加细致明确的规定;在《安全社区评定指标》中对不同指标分级提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和更加具体的分级标准,最大程度的克服评定人员的主观倾向。

    (3)完善证后管理办法,形成持续改进机制。随着推进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单位获得命名,加强证后管理工作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任务,需进一步完善证后管理办法,加强证后跟踪和考核,对现场评定专家所提意见和建议的落实及跟踪、年度报告提交与审核、现场抽检单位选取、抽检流程及实施、撤消命名的条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从而对已获命名社区进行约束,促使其注重安全社区建设能力的提升。

    (4)在社区一体化创建过程中,不但要推进安全社区的PDCA持续改进的创建方法和项目管理,还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将求真务实的安全社区建设流程运用到其它日常政务工作中,不断跟踪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注重反馈和实效,从而及时改进和完善政府工作,改变流于形式、不重实效的工作方法,提高执政能力和为民谋福的水平,向科学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积极迈进。

    (5)促进中心和地方支持中心应定期分析全国范围或某地区创建过程的重点难点及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针对本文评定指标得分情况的分析,促进中心将在下一步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中对重要的薄弱环节予以侧重。

表2《安全社区评定指标》三个版本的比较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