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爆炸事故:若库存或现场使用的爆炸器材发生爆炸时,在场人员应立即组织采取如下措施:
A查看、寻找现场是否有人员受伤,若有,应按5.4.1条采取急救措施。
B组织将事故现场内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C在场人员应判断现场是否有发生二次爆炸的危险,若没有发生二次爆炸的危险,通知应急救援小组及主管生产副经理前往处理事故现场。
D若可能存在发生二次爆炸的危险,应立即拨打报警电话,通知消防队和应急救援组前往处理。
(5)坍塌事故:
5)应急救援程序:应急救援组接到事故通知后,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以下行动:
(1)撤离、疏散事故可能波及区域内的其他人员;将事故区域内的危险品、易燃物品及设备等转移至安全区域。
(2)清理路障,并保持场内外的道路畅通,并在路口为救护车或消防车指示最近的路线;若在夜间应在现场的设置足够的临时照明。
(3)协助、配合医护人员抢救伤员,将伤员送上救护车;为消防队员指出最近的消防水源。
(4)协助消防队员灭火,阻止事故蔓延扩大(如防止火势窜入临近建筑物,防止燃油泄露至其它部位)。
(5)加固有倒塌危险的设施及建筑物,用警戒旗、绳封闭事故可能波及区域,并竖起“此处危险、禁止入内”的警告标志,夜间应使用声光报警设备发出信号;避免无关人员进入此区域。
(6)根据需要,为在此进行救治、处理事故等人员提供安全防护设备(如橡胶手套、裤子、长靴、防毒面罩、呼吸器等)或工具。
(6)事故处理结束后,应急救援组对事故区域进行必要的整理,消除事故遗留的材料对人员或环境造成的伤害可能性。
(7)事故处理结束后,项经部经理按《事故调查程序》规定,组织或协合上级主管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并对调查及处理情况作书面记录备案,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业主提交事故记录或报告的复印件。
术语
危险品:由于运输、储存的容器、设备或设施存在缺陷,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操作失误等原因发生泄露后,如接触人体皮肤或呼吸系统会造成人员皮肤灼伤或急性中毒等伤害;遇明火会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进入环境会对周围环境(水、泥土、空气等)造成污染的固体、液体、气体等材料。其包括但不限于汽油、柴油、燃油、液化石油气、炸药、雷管、导火索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