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写指南

  
评论: 更新日期:2022年04月12日

编制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通常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总则

含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等。其中,《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关于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是编制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

二、单位基本信息

在单位基本信息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单位基本情况

(二)厂区地理位置图、厂区平面布置图(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重大危险源分布图、周边区域道路交通图、疏散路线图、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上述图要求比例1︰1000);

(三)周边自然概况:生态现状、地形地貌、气象及水文资料;

(四)周围社会现状、居民点及其它环境敏感点信息;

(五)周围污染源情况。

三、环境污染风险源情况和环境影响

(一)环境污染风险源情况

单位可以利用企业安全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的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单位内存在的可能造成环境危害的环境污染风险源:

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中间体等名称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用量,列出危险化学品的明细表等;

生产工艺流程说明,主要包括生产装置说明,附工艺流程图,危险化学品储存方式(槽、罐、池、坑、堆放等)、最大容量及日常储量、设施位置经纬度等;

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收集、处置情况(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等运输(输送)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等,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等;

通过重大危险源辨识,分析从原料运输、贮存、生产环节到产品存储以及废弃物处置整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环境污染风险源基本情况,列出重大危险源;

(二)环境影响

据确定的危险环境污染风险源,明确其危险特性,进行最大可信事件预测,明确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后果和波及范围。

主要应说明:爆炸、火灾、泄漏等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种类与最大量;正常工况下与非正常工况下,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污染治理设施非正常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自然条件可能造成污染事件的说明(暴雨初期,自然灾害等);可能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人、动植物等的危害性说明;运输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释放危险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突发事件产生污染物对跨界(市、区、县)影响的说明。

四、环境保护目标

明确危险化学品单位周围的大气和水体保护目标,主要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人口集中居住区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中确定的其它环境敏感区域。

五、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依据危险化学品单位的规模大小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主要有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等组成。以组织机构图的形式将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组织列出。明确各应急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二)组织体系框架描述

以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报警、响应、结束、事后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和协作部门,并以流程图说明。

六、应急设施(备)与物资

(一)应急设施(备)与物资的准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设施(备)包括初期雨水收集池、储罐储槽围堰、喷淋系统、事件应急池、废水收集池、医疗救护仪器药品、个人防护装备器材、消防设施、堵漏器材、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应急交通工具等,以及其分布情况(表示在相关图纸上)。

准备用于应急救援的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化学品物资,如活性炭、木屑和石灰等,各单位要采用就近原则,备足、备齐,定置明确,能保证现场应急处理(置)的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启用。用于应急救援的物资,尤其是活性炭、木屑和石灰要明确调用单位的联系方式,且调用方便、迅速。

(二)应急设施(备)的启用程序

明确应急设施(备)和应急物资的启用程序,特别是为防止消防废水和事件废水进入外环境而设立的事件应急池的启用程序,包括污水排放口和雨(清)水排放口的应急阀门开合和事件应急排污泵启动的相应程序文件。

七、报警、联络、信息发布方式

企业依据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确定以下内容:

(1)企业内部报告程序。

(2)外部报告时限要求及程序。一般发现突发性环境事件后,应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3)突发性环境事件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性环境事件的报告通常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立即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可能转化方式和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

(4)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说明。

(5)被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的清单。

(6)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7)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8)运输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驾驶员、押运员报警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的方式、方法。

八、应急响应

(一)分级应急响应程序

制定科学的事件等级标准,明确预案启动级别和条件以及相应级别指挥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按环境突发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原则上按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四级启动相应预案。阐明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单位主要联络人及备用联络人、应急响应及处置过程等。

(二)指挥和协调

建立决策机制,报告、请示制度以及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危害评估等程序。

(三)应急措施

1.事件现场处置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需确定以下内容:

(1)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可获得性说明);

(2)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

(3)应急过程中生产工艺中采用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急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4)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

(5)事件现场人员撤离的条件、方式、方法、地点和清点程序;

(6)危险区的隔离: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事件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及隔离方法;

(7)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8)处置事件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如消防水、危险废物等)的处理措施。

2.环境保护目标应急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风向和风速,河流的流速与流量(或水体的状况),需确定大气污染环境保护目标和水类污染环境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内容主要有:

(1)可能受影响区域、水体的说明;

(2)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地点;

(3)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社区人员基本保护措施和防护方法;

(4)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5)临时安置场所;

(6)消减水体污染物技术方法说明;

(7)消减水体污染影响所需要其他措施的说明(如其他企业污染物限排、停排,调水,污染水体疏导、自来水厂的应急措施等)。

3.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1)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2)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3)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4)内、外部应急救援队伍的协调和调度;

(5)控制事件扩大的措施;

(6)事件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7)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与控制。

九、应急监测

危化品单位环境监测部门应在第一时间迅速组织监测人员赶到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迅速确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频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等),及时开展针对环境污染事件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对污染物质种类,污染物质浓度和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作出判断,掌握第一手监测资料,并配合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

应急监测应考虑到以下几点:污染物现场应急监测方法和标准;污染物实验室监测方法和标准;应急监测与实验室监测所采用的仪器、药剂等;可能受影响区域的监测布点和频次;监测人员的防护措施;内部、外部应急监测分工说明。

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发展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应急决策的依据。

十、应急终止

明确应急状态终止的条件、程序、机构或人员。

十一、后期处置

明确组织实施现场清洁净化、污染消除和环境恢复工作,所需要的设备工具和物资,事件后对现场中暴露的工作人员、应急行动队员和受污染设备的清洁净化的方法和程序,以及在应急终止后,对受污染环境进行恢复的方法和程序。

(1)事件现场的保护措施;

(2)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

(3)明确事件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4)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5)事件后的生态环境恢复措施。

十二、应急保障措施

(一)应急支援和装备保障

(1)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包括环境突发事件现场可供应急响应单位使用的应急设备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备用措施,相应的制度等内容。

(2)应急人员队伍保障。要求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列出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

(3)交通运输保障。包括各类交通运输工具,驾驶员的应急准备措施。

(4)医疗卫生保障。包括医疗救治资源分布,相关卫生疾控机构能力与分布,及其应急卫生准备保障措施。

(5)物资保障。包括物资调拨和组织生产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明确具体的物资储备、生产及加工能力储备、生产流程的技术方案储备。

(6)经费保障。明确应急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管理监督措施。

(二)通信保障

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各应急部门之间的联络畅通。同时在预案中列出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外部救援单位、政府有关部门的应急有效联系电话,保证在需要时能联系到相关人员及部门。

(三)技术保障

1.成立相应的专家组,提供多种联系方式,建立相应的技术信息系统。

2.明确希望外部(包括相关单位和政府)救援的内容。

(四)宣传、培训与演练

1.宣传:宣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常识等,增强职工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明确宣传工作的计划和实施情况。

2.培训:包括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的上岗前培训、常规性培训。

3.演习:包括应急实战演习的场所、频次、范围、内容要求、组织等,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五)应急能力评价

为保障环境应急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并实现持续改进,对各级环境应急机构的设置情况、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队伍的建设和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急装备和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等,在环境应急能力评价体系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机制。

(六)预案管理与更新

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或者应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出现新的情况,应及时修订完善更新预案。应明确预案评审、发布和更新要求以及内部评审、外部评审程序,发布的时间,送抄的部门、企业、社区等

(七)地方沟通与协作

建立与地方环境应急机构的联系,组织参与地方救援活动,开展与相关的交流与合作。

十三、监督检查

明确监督主体和罚则,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应急措施到位,检查评审结果应形成文件并保留。

十四、预案的评审、发布和更新

应明确预案评审、发布和更新要求。包括:内部评审、外部评审以及发布的时间、送抄的部门、企业、社区等。

十五、 附件

1.单位环境风险评价工作

是否做过.如做过,请提供环境风险评价文本。

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名单

3.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4.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5.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6.厂区地理位置图

7.厂区平面布置图(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

8.重大危险源分布图

9.应急设施、设备、物资平面布置图

10.区域位置及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11.周边区域道路交通图

12.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

13.疏散路线图

十六、预案格式和要求

1.格式

(1)封面

(2)责任表

预案编制单位,编制人员名单及签名。

(3)目录

(4)预案内容

(5)附则

包括预案的管理和更新以及预案的实施日期、名词与术语定义。

(6)附件

2.基本要求

(1)使用A4白色复印纸或胶版纸(70g以上);

(2)正文使用4号仿宋字体,1.5倍行距;

(3)打印文本。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