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评论: 更新日期:2022年09月25日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有限作业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空间;

(2)是指一个被围风封闭容易产生缺氧、职业中毒和职业危害的空间,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空间足够大,工作人员可以完全进入,并完成指定的工作;二是出入口较为狭窄;三是并非为长时间工作而设计。

有限空间作业危因素主要有三面:一是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有毒有害介质;二是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可燃性气体;三是有限空间可能属于缺氧环境。

如果对其中的任何一类危险有害因素不加以控制和防范,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伤亡事故。

1.1有限作业空间基本情况

范围:本单位涉及的有限空间主要有:压力容器、烘缸、地下室、浆池、污水池和管道、暗沟、储藏室、实验室、烟道等为重点,同时确保其他空间作业安全。

危害因素:缺氧、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氰化钾等,易造成作业人员中毒、窒息危及生命。

1.1.1有限作业空间岗位的基本情况:

1.1.1.1制浆车间:蒸球、喷放仓、浆池、白水池、斜管沉淀池、碱化塔、氯化塔、漂白塔、储浆塔、漂液池、白液罐、碱液罐;

1.1.1.2抄纸车间:烘缸、白水池、白水塔、浆池、损纸池、水利碎浆机;

1.1.1.3动力车间:锅炉炉膛、锅筒、返料器、风道、烟道、原煤仓、炉灰仓、炉渣仓、静电除尘器、脱硫塔、冷却塔、凝结器、除氧器、工业水箱、软化水箱、储油槽;

1.1.1.4环保车间:中段水池、平流式沉淀池、选择池、曝气池、二沉池、稀黑液罐、浓黑液罐、黑液蒸发器、圆盘蒸发器、水膜除尘器、重油储罐、碱回收炉膛、烟道、除氧器、溶解槽、氯液沉淀罐、苛化器、白液池、白液罐、反应釜。

1.2危险性评估

1.2.1中毒危害:有限空间内容易积聚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可能是原来就存在于有限空间内的,也可能是在作业过程中逐渐积聚的。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比较常见的有:硫化氢,如进行清理、疏通下水道、化粪池、窨井、污水池、地窖等作业时容易产生硫化氢气体;一氧化碳,如在市政建设、道路施工时,不慎损坏煤气管道,煤气渗漏到有限空间内或附近民居内,会造成一氧化碳积聚;苯、甲苯、二甲苯,如在有限空间内进行防腐涂层作业时,涂料中含有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挥发,会造成有限空间中有毒气体浓度增加。

1.2.2缺氧危害:空气中氧浓度过低会引起缺氧。以下两种情形可能导致这种状况出现:二氧化碳比重比空气大,在长期通风不良的各种矿井、地窖、船舱、冷库等场所内部,二氧化碳易挤占空间,造成这些空间内的氧气浓度过低;惰性气体,如氩气、氦气等。工业上常用惰性气体对反应釜、贮罐、钢瓶等容器进行冲洗,如容器内残留的惰性气体过多,就容易引起单纯性缺氧或窒息。此外,甲烷、丙烷浓度过高也可能引起缺氧。

1.2.3燃爆危害:空气中易燃易爆物质浓度过高遇火会引起爆炸或燃烧。

1.2.4其他:可能威胁工人生命安全的危险因素包括坠落、溺水、物体打击等。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2.1进入作业现场前,首先要详细了解有限空间现场情况和以往发生事故情况,严格评估本单位是否有能力开展有限空间作业,有无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有限空间专业作业人员;

2.2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安全培训教育,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及检测、报警设备,应急救援设备符合要求。

2.3进入作业现场后,有关人员首先应对有限空间进行氧气、可燃气体、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气体检测,确认安全后方可允许作业人员进入;

2.4对作业面可能存在的电、高(低)温及危害物质进行有效隔离,通风换气;

2.5进入有限空间时,作业人员应佩戴隔离式空气呼吸器或携带氧气报警器、佩戴过滤式空气呼吸器,还应携带信号良好的通讯工具,系好安全绳;

2.6还应在作业现场配备专业监护员和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应急照明设备、救生索等。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成立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  指  挥(总经理):XX

副总指挥:副总经理  XX、XX

成    员:XX、XX、XX、XX、XX、XX、XX、XX、XX、XX等。

3.2指挥机构及职责

3.2.1应急指挥部职责:

(1)负责组织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

(2)组建应急救援队伍,组织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3)检查督促事故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4)事故状态下按照应急救援预案实施救援。

3.2.2应急职责:

3.2.2.1总指挥:负责宣布应急状态的启动和解除,全面指挥调动应急组织,调配应急资源,按应急程序组织实施应急抢险。

3.2.2.2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作好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若总指挥不在时,由副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

3.2.2.3现场指挥组:设在现场救护基地,主要负责指挥处置现场抢救工作,及时处理突发性事件。

3.2.2.4抢险救灾组:具体负责实施指挥部制定的抢险救灾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3.2.2.5技术专家组:主要研究制定抢救技术方案和措施,解决事故抢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2.2.6物资供应组:主要保证抢险救灾物资和设备的及时调度和供应。

3.2.2.7警戒保卫组:主要负责事故发生后的人员疏散、戒严和维持秩序等工作。

3.2.2.8医疗救护组:主要负责对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护。负责联系医疗机构;组织救护车辆及医务人员、器材进入指定地点;组织现场抢救伤员。

3.2.2.9事故调查组:配合上级安全监察机构对事故原因和事故责任进行调查、分析。

3.2.2.10情况通报组:负责统一掌握事故态势和处理情况,收集救援行动的有关信息资料,向有关人员、单位通报情况。

3.2.2.11善后处理组:负责伤亡人员家属安抚、抚恤、理赔、食宿接待、车辆调度等善后处理工作。

3.2.2.12通讯联络协调组:负责应急抢险过程中的通讯联络,保证通讯畅通,负责各小组之间的协调以及与外部机构的联系、协调。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作业期间设专人监护,配置有害气体检测报警仪并不间断检测。一般采用轴流风机强制通风或采用进出口自然通风,危险部位及人员进出部位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并保证通道畅通。

4.2预警行动

有限空间作业车间要建立监护制度,监护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随意脱岗、漏岗,做好监护记录,如有问题及时通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处理。

5信息报告程序

5.1事故发生后,值班人员应利用已有的电话进行现场事故汇报和指挥应急处理。

事故接警电话:

5.2事故当事人立即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设备名称型号、人员伤亡具体人数、损伤状况等用电话或其它快捷方式报告给生产处,生产处负责人员必须书面报告内容及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并立即汇报给公司领导、分管领导、医务室及相关部门,并立即启动应急救援程序。

5.3值班员同时将灾害情况通知医院和救援队。以便根据事故性质、人员伤亡情况有针对地做好准备。

6、应急处置

6.1响应分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Ⅰ级)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Ⅱ级),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Ⅲ级),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Ⅳ级),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6.2 响应程序

6.2.1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执行Ⅰ级应急响应。

指挥部所有成员必须迅速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同时,总指挥立即调集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和设备赶赴现场。1小时之内,事故信息分别报送属地各级政府、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总局。

6.2.2发生重大事故,执行Ⅱ级应急响应。

指挥部所有成员必须迅速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同时,总指挥立即调集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和设备赶赴现场。1小时之内,事故信息分别报送属地各级政府、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单位。

6.2.3发生较大事故,执行Ⅲ级应急响应。

指挥部所有成员必须迅速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同时,总指挥立即调集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和设备赶赴现场。1小时之内,事故信息分别报送属地(市)各级政府、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单位。

6.2.4发生一般事故,执行Ⅳ级应急响应。

指挥部主要成员要尽快达到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工作,并根据事故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6.2.5必要时,向地市)政府、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单位汇报。

6.3应急行动

总指挥下达应急指挥部领导关于抢险救援的指导意见,各工作组立即执行前线救援行动。

6.4扩大响应

6.4.1在启动各相关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实救过程中仍确定事故未能有效控制时,应立即向上级政府部门提出启动上级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建议。

6.4.2事故处理过程中,应每隔四小时需报一次。

6.4.3必要时,有总指挥下达向上级请求协调或增援命令。

6.5处置措施

6.5.1初步分析:现场应急救援人员首先对事故情况进行初始评 估,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初步分析事故的范围和扩展的潜在可能性。

6.5.2快速检测:使用检测仪器对有限空间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和氧气含量进行检测。

6.5.3强制通风:根据测定结果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等措施降低 危险,保持空气流通。

6.5.4自身防护:应急救援人员要穿戴好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呼吸器、工作服、安全绳等)系好安全带,以防受到伤害。

6.5.5脱离危险区域:发现有限空间有受伤人员,用安全带系好 被抢救者两腿根部及上体妥善提升使患者脱离危险区域,避免影响其呼吸或触及受伤部位。

6.5.6保持通迅:救援过程中,有限空间内人员与外面监护人员应保持通迅联络畅通,监护人员不得离开监护岗位。

6.5.7紧急救护:第一时间呼叫“120”急救服务,救出伤员移至新鲜空气的通风处,进行人工呼及(心肺复苏)救护,转送医院。

7、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供应处与物管处应完成应急物资与装备的购置,使用管理部门负责对应急物资与装备定期进行检查与维护,保证其完好。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