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基于“三农”问题的粮食安全问题初探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12月29日

摘要:粮食生产发展关系现代农业的推进,影响着农民增收和粮食主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直接涉及整个农村的社会风貌,可以说粮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抓住了粮食问题,粮食安全有了保障,“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了基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和谐。同时,要想研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应该着眼于“三农”领域来考虑。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  影响因素  三农问题
       
        粮食安全始终是大国的隐忧,我国的党和政府历来更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作为13多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粮食安全地位更为突出,更为重要,假若我国粮食安全出问题,农业就要出问题,从而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要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了解粮食安全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 粮食安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粮食是农业的支柱和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农业的支柱和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虽然粮食在农业及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但粮食在整个农业的基础性战略地位不会发生变化。这种基础地位表现在四个方面:(1)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活资料。“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维持生命、进行新陈代谢最基本的营养物质,粮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资料,粮食商品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替代性。(2)粮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产值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但目前仍占到整个农业产值的50%左右,而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到66%左右。(3)粮食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据统计,轻纺工业原料的60%~70%,是由农业提供的,而其中,粮食是最主要的原料。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粮食作为工农业生产资料的用途继续增加,如高分子合成工业的发展,使得粮食用于制造塑料、人造树脂、人造橡胶等填充料;随着生物质能源技术进步,玉米等粮食作物成为最重要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以及生物化工产品的原材料。(4)粮食是稳定市场和物价水平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价格的高低,稳定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与粮食密切相关的产品,还会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在我国目前CPI构成中,粮食类占得比重达30%以上,粮食价格变动最为直接地影响到全社会物价水平。
        (二)粮食收入是稳定广大农民的基础性收入保障
        虽然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之策在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逐步提高非农业收入的比重,并且不断发展精深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种粮收入仍是农民重要而稳定的收入来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农村居民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收入占到了家庭经济收入的53.8%,而在粮食主产区,如黑龙江、吉林、河南等粮食主产区农业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8%、75%和61%。而从历史上看,农业收入与种粮收入密切相关,粮食价格的升降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高低,粮价的上涨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三)粮食主产区和谐是农村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一些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逐步显现出来,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而粮食主产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是造成农村地区社会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由于种粮收益比较低,粮食主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为落后。2006年我国995个产粮大县中,有195个县属于财政困难县,占全部财政困难显得45%,而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1%。因此,要改善农村社会发展面貌,必须抓紧和解决好粮食主产区的问题。
        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农业方面
        1、农业资源约束性强
        (1)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必须要素,播种面积是保障和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到2008年已降为18.2574亿亩,12年间净减少1.2526亿亩。耕地数量的大量减少,除了因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外,主要是因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被大量占用,主要表现在:一、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面积扩大占用大量市郊农用耕地;二是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中耕地污染严重,大量土地被废水、废渣污染而不能使用;三是农村宅基用地的增加,所占用的都是可耕作的土地;四是农民工进城打工后,农村土地由于缺少劳力耕种而成为荒地;五是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土地被默许或公开交易,导致农用耕地被大量占用。
        在耕地数量不断下降的同时,耕地的质量也不断下降,据中国农科院土肥所调查,华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2%,而高产稳产田有机质含量应在1.5%以上;东北及南方地区50%以上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于标准下限;这三个地区土壤的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低于标准水平50%和25%。
        针对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和土质下降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扩大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及林地;建立和完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协调机制,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并且就目前的的情况来看,我国可利用耕地还有增长的可能。比如,三峡工程建设以后,长江流域就新增了旱涝保收良田数千万亩;中国有60万个左右的村庄,至少占地4亿亩,若能进行科学规划和整理,从中可节约出1亿~2亿亩土地作为耕地使用。
          (2)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地域分布不均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同时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业用水需求量还将增加,但灌溉用水供给仍保持在3600亿立方米左右,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拉大。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仅占全国35%,而水资源却高达81%;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耕地虽占全国的65%,水资源却为全国的19%。东南沿海等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急速下降,而粮食需求却快速增长。2005年东部10个省市的粮食总产量比1998年减少307亿公斤,即减少了17.6%;其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由34%降至29%。
        针对我国水资源现状,应下大力气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中型渠系配套等农田水利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同时,应大力推动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相关技术和设备,并在国内高效推广运用以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此外,还应加快提高耕地质量,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3)气候条件不稳定性增加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产业,近十年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增多,使得农作物生长环境被破坏,我国年均受灾面积达7.27亿亩,加大了农业防灾减灾、灾后恢复生产的难度和压力。据专家预测,未来气候将会出现大的变化,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对农作物产量、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
        对于气候问题,在不能够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只有加强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应对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的侵扰。
        (4)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一方面,农业生态环境受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污染原来越严重。农业生态环境
        每年正受到工业排放的368亿吨废水、1500万吨烟尘和固体废弃物的围困,全国遭受工业污染和城市垃圾污染的耕地达1000万公顷,工业向大气排放的氟化物污染农田和草原牧场达150万公顷,河流水体污染也非常严重,污水灌溉面积达150万公顷。
        另一方面来自农业生产自身的污染。农民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后果。农业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35%左右,其余的经各种途径流失到水体和土壤中,使河流湖泊产生富营养化现象,地表结构半截,土地更性变坏,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左右,70%散佚到农业环境中,每年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930万公顷;大量农膜才留在土壤中,对我国稀缺的土地资源造成很大危害;禽畜粪便污染也是江河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秸秆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
        由于各地社会、经济、自然情况差别很大,区域特点更为明显,对于农业环境的不断恶化问题,应充分注意各地区的差异,西部地区应坚定不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下大力气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旱作农业。中部地区和粮棉主产区要继续发挥农业提供基本食物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形成各有特色的产业带。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其他地区,要吸取日本的经验和教训,防止出现因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而致使农业萎缩的局面,充分发挥社会、经济的区域优势,努力发展高科技、外向型农业和休闲旅游、体验农业、“都市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