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所谓职工安全度,就是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程度。它是对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风险和对这种风险抗御能力的综合评价。
劳动现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绝对没有危险的劳动场所实际是不存在的),这些危险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展为事故,导致职业危害,即伤亡或职业中毒。在未来的时间内职业可能承受的职业危害称为职业危害风险,简称职业风险。
对于某一职工来说,劳动过程中职业风险越高,职工可能受到的危害越重,职工安全度越低。就是说,职业风险是与职工安全度成反比的。
另一方面,对于在相同职业风险下的不同职工,由于个人的先天、后天素质不同,在发现、辨识、排除、控制危险,防止发生伤害事故的能力方面不同,紧急状态的应变能力不同,急救、互救、避险、逃生能力也不同,从而造成不同的事故状况和伤害后果。职工的这些抵御职业危害风险的能力就是职工抗风险能力。
对于职业风险相同的劳动场所,职工抗风险能力越强,职工的安全健康越有保障,职工安全度越高。就是说,职工抗风险能力与职工安全度成正比的。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在职工抗风险能力相等的条件下,职业风险大,职工安全度低;在劳动现场的职业风险相等的情况下,职工抗风险能力强,职工安全度高。而我们的目的则是,综合考虑职业风险大小和职工抗风险能力来确定职工安全度的高低。这样,我们既能评价劳动场所的客观条件,又能评价职工的基本素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问题,两者决定事故会不会发生。
二、为什么提出职工安全度的概念
在评价职工在劳动场所的安全程度时,人们发现,仅仅评价劳动场所的危险程度,或仅仅评价职工的安全素质是片面的。因为危险程度高的岗位职工不见得一定会受到事故伤害,危险程度低的岗位职工也不一定不发生事故,职工安全素质低的岗位就一定发生事故。为了正确评价职工在劳动场所的安全程度,就必须把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这就是我们提出职工安全度概念并进行研究的目的。通过职工安全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事故发生和职工受到伤害的客观原因和主观条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职工安全度的研究,可以明确确定劳动保护工作的重点,对职工安全度低的加强保护,维护其合法权益。
劳动保护工作的立足点是“预防为主”,可以说一切劳动保护工作,包括事故处理,都是为了预防事故。对于具体的劳动岗位,就是要查隐患,重治理,以降低职业危害风险。同时要抓教育、重素质,提高职工抗风险能力。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抓住重点,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重点就是职工安全度低的职工群体。这一群体是最易受到事故危害的,保护好这一群体的职业安全和健康就能有效控制企业的伤亡事故,降低职业的伤害风险。
三、影响职工安全度的主要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职工在劳动现场是否安全,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劳动现场的职业风险的大小(物的不安全状态),二是职工的抗风险能力(人的不安全行为)。
根据前言所述,职工安全度与职业风险呈反比,与职工抗风险能力呈正比。这样,就可以建立如下关系式:
A=aK/F (1)
式中,A—职工安全度;
K—职工抗风险能力指标值;
F—职业风险指标值;
a—常数。
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职业风险指标值(F)和职工抗风险能力指标值(K)的构成及确定方法。
1、职业风险指标值
劳动现场的职业风险大小(F)取决于:
(1)劳动现场有多少能够发展为事故的危险因素(n);
(2)每一种危险因素发展为伤害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Li);
(3)职工在这种危险的作业环境中停留的时间长短(Ei);
(4)每一种危险因素发展为伤害事故的伤害严重度(Ci)
这样,劳动场所的职业风险指标值为:
目前,用(2)式进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已在国内许多企业取得成功经验。我们相信,在工会系统“隐患跟踪建档”中完全可以派上用场,在”职工安全度评价“中也会发挥作用。
因为劳动场所可能存在多种危险因素,所以(2)式不同于
D=LEC (3)
而采用最终求和的算法。例如,煤矿井下某作业点可能有瓦斯、煤尘、地下水、冒顶、片邦等危险因素。
由于Li、Ei、Ci数据很难求取精确值,所以,用(2)式来评价作业现场职业风险均使用指标值。表1、表2、表3、列出了Li、Ei、Ci的取值标准,表4为职业风险分级标准。这四个表都是根据以往实际经验,对原如表中数值做了一定修改,并从实用角度出发,适当做了必要的注释。
表1 事故发生可能性指标值(Li)
见表
注:事故发生概率是以一年为观察期的。例如,“完全可能预料”的发生概率是指,一年内这个劳动场所几乎肯定会发生这种事故,即:P≥0.9;同理,“可能性很小,可以设想”,是指一年内发生这种事故的可能性在10%以下,或者说几十所也不一定会发生这种事故,设想是可能的。
表2 职工在劳动场所停留时间指标值(Ei)
见表
表3 发生事故的伤害后果指标值(Ci)
见表
注1:评价职工个人的安全度,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死亡”。因此,省去了原表中的“许多人死亡”和“数人死亡”的指标值。
注2:除死亡、受伤以外,还有职业中毒、窒息等伤害后果,评价时应相应等效评定伤害后果指标值。
表4 职业风险指标分级(F)
见表
2、职工抗风险能力指标值
职工抗御职业风险的能力,即职工凭借自身的能力降低事故伤害风险的程度。
按照美国杜邦公司的十项安全原则的第一项“一切伤亡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抗风险能力可以使劳动现场的职业风险降为0!虽然,杜邦公司的伤亡事故仅相当同类企业平均水平的3%(辉煌的成就!)但也没降为0。职工能否抗御职业风险,减少或避免职业伤害,不仅取决于职工能否预防事故,使其不发生或少发生,而且取决于事故发生时是否有能力避免伤害或减轻伤害后果。两种能力必须都具备才能最终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因此,职工抗风险能力就应当是:
K=YJ (4)
式中,K—职工抗风险能力;
Y—职工预防事故的能力;
J—职工降低事故伤害程度的能力。
关于职工预防事故的能力Y,一是在日常生产活动中能否遵章守纪,不制造危险;二是能否主动辨识危险,发现危险,排除危险,使其不发展为事故;三是在紧急状态下能否冷静娴熟地采取应急措施,使事故不造成人员伤害,而这三方面的能力则集中体现在职工安全素质。安全素质高,预防事故的能力就强。
职工安全素质高低又主要表现在他是否有安全愿望、安全动机,愿不愿意采取安全行动,有无安全知识、安全技能。而这种安全素质主要取决于
(1)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高,安全素质高,发生事故的比率就小。原能源部黄毅诚部长曾讲过,美国采煤量和我国差不多,可美国每年煤矿事故只死70多人(我们则8000多),原因是美国下矿的工人文化程度都在大专以上,而我们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
为什么文化素质低的人安全素质低呢?因为这些人没有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些人的需要还基本上停留在生理(温饱)需要层次上,干活就是为了改变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安全需要则放在次要位置上,只要有钱挣,安全不安全都无所谓、干起活来楞头楞脑,出事故往往是这些人。据统计,进城务工的农民占城镇职工总数比例并不大,但伤亡事故中他们却是受伤害的主体(苏州市1995年伤亡事故中农民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60%)。相反文化素质高的人,他们的需要层次已不在生理需要上,而是在这种需要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需要,安全需要。例如,城镇居民中的年青一代,危险的工作岗位,他们根本不屑一顾。另外,科学知识的各个领域也是相互渗透的,几乎每个学科都有相应安全内容。因此,随着一个人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安全知识的积累会越来越多。因此,文化素质的高低就决定着安全素质的高低。
(2)专业素质
一般而言,专业素质好,技术熟练的职工很少出事故:出事故较多的是专业素质差,技术不熟练的新工人。例如,调高报警指标、按错铵钮造成事故的,紧急状态下不知如何处理的,高危场所不知危险的在的,事故发生后不知所措的,等等,均是专业素质差,技术不熟练的表现。
(3)心理素质
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人,也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在工作中容易出差错;思想不集中,麻痹大意的人也容易出事故;另外,身体不健康,容易疲劳,或班后休息不好,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
考虑到文化素质对安全素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以及文化素质同时对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影响,为了简化评价过程,就必须压缩评价因素。因此,选择对安全素质影响最大,在众多因素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素质,作为评价职工安全素质的评价因素。这样,就可简单地以受教育的时间作为安全素质的评价参数,即
Y=t/T (5)
(t—受教育时间,T为常数)
设9年义务教育为参照标准(T),则各学历职工的Y值为:
大学毕业:Y大=16/9=1.8
高中毕业:Y高=12/9=1.3
初中毕业:Y初=9/9=1
小学毕业:Y小=6/9=0.7
在(4)式中,关于职工抗风险能力,函数K中还需要确定的参数就是J,即职工逃生能力。我们的目标是,一旦发生事故,职工能够凭借自身的这种能力,不受事故伤害,或减轻伤害程度。这就要看,职工个体防护是否能有效防止事故伤及人体,或能否有效自救、互救、或能否在事故发生后安然无恙地转移到安全地点。这三个方面的任何一方面肾保障做到万无一失的话,都可以有效降低伤害程度。因此,可根据劳动现场配备的应急设施和职工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使用情况,以及职工受伤后的自救、互救技能等。J值分别取1,1.5,2,不能降低伤害程度的,J=1;伤害程度能降低一半的,J=2。
综合上述各式,得
设a=150*,T=9,则
注,根据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