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学品中毒的现场急救
对于化学品使用人员,应熟悉化学品特性和作业环境,能够分析事故原因,掌握化学品中毒的特点和急救措施,随时做好救护和抢救的工作准备。有条件的企业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器械和急救药品。1.救护者防护准备急性中毒发生时,毒物多由呼吸系统或皮肤进入体内。因此,救护人员在抢救之前应做好自身呼吸系统和皮肤的防护。如穿好防护服,佩戴供氧式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否则,非但中毒者不能获救,救护者也会中毒,使中毒事故扩大。
2.切断毒物来源
救护人员进入现场后,除对中毒者进行抢救外,还应认真查看,并采取有力措施,如关闭泄漏管道阀门、堵塞设备泄漏处、停止输送物料等,切断毒物来源。对于已经泄漏出来的有毒气体或蒸气,应迅速启动通风排毒设施或打开门窗,或者进行中和处理,降低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为抢救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3.对中毒者的急救
救护人员进入现场后,应迅速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地方。在抢救抬运过程中,不能强拖硬拉以防造成外伤,病情加重。松解患者衣领、腰带,使其仰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要注意保暖。
迅速脱去被毒物污染的衣服、鞋袜、手套等,用大量清水或解毒液彻底清洗被毒物污染的皮肤。要注意防止清洗剂促使毒物的吸收以及清洗剂本身所致的吸收中毒。对于黏稠性毒物,可用大量肥皂水冲洗(敌百虫不能用碱性液冲洗),尤其要注意皮肤褶皱、毛发和指甲内的污染。对于水敏性毒物,应先用棉絮、干布等擦掉毒物,再用清水冲洗。
4.解毒和排毒措施
对于急性职业中毒的患者,应及时采取解毒和排毒措施,降低或排除毒物对机体的损害。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可立即吸人氧气,不但可以缓解机体缺氧,对毒物排出也有一定作用。中和体内毒物及其分解产物,也是职业中毒经常采用的治疗措施。如甲醇中毒时,酸中毒是其主要临床症状,可采用碱性药物纠正。溴甲烷或碘甲烷在体内会分解成酸性产物,急性中毒时可用碱性药物治疗。此外,也可采用利尿、换血以及腹膜透析或人工肾等方法,促使毒物尽快排出体外。
(六)化学品烧伤的现场处理
1.化学品烧伤及其分类
化学品的烧伤又称为灼伤,是指肌体受热源或化学物质的作用,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并进一步导致病理和生理改变的过程。按烧伤发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化学灼伤、热力灼伤和复合性灼伤。
2.化学品烧伤的现场急救
发生化学品烧伤时,由于化学物质有腐蚀作用,如不及时将其除掉,就会继续腐蚀下去,从而加剧烧伤的严重程度。某些化学物质如氢氟酸的烧伤初期无明显的疼痛,往往不受重视而贻误处理时机,加剧了烧伤程度。及时进行现场急救和处理,是减少伤害、避免严重后果的重要环节。
化学烧伤程度同化学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酸性物质引起的烧伤,其腐蚀作用只在当时发生,经急救处理,伤势往往不再加重;而碱性物质引起的烧伤会逐渐向周围和深部组织蔓延,因此现场急救应首先判明化学致伤物质的种类、侵害途径、致伤面积及深度,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某些化学致伤,可以从被致伤皮肤的颜色加以判断,如苛性钠和石炭酸的致伤表现为白色,硝酸致伤表现为黄色,氯磺酸致伤表现为灰白色,硫酸致伤表现为黑色,磷致伤局部皮肤呈现特殊气味,有时在暗处可看到磷光。
化学致伤的程度也同化学物质与人体组织接触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接触时间越长所造成的致伤就会越严重。因此,当化学物质接触人体组织时,应迅速脱去衣服,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不应延误,冲洗时间不得小于15分钟,以利于将渗入毛孔或黏膜内的物质清洗出去。清洗时要遍及各受害部位,尤其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等处。对眼睛的冲洗一般用生理盐水或用清洁的自来水,冲洗时水流不宜正对角膜方向,不要揉搓眼睛,也可将面部浸入在清洁的水盆里,用手把上下眼皮撑开,用力睁大两眼,头部在水中左右摆动。其他部位的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中和剂洗涤或湿敷,用中和剂时间不宜过长,并且必须用清水冲洗掉,然后视病情予以适当处理。
抢救时必须考虑现场具体情况,在有严重危险的情况下,应首先使伤员脱离现场,送到空气新鲜和流通处,迅速脱除污染的衣着及佩戴的防护用品等。
小面积化学烧伤创面经冲洗后,如确实致伤物已消除,可根据烧伤部位及烧伤深度采取包扎疗法或暴露疗法。中、大面积化学烧伤,经现场抢救处理后应送往医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