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放炮喷雾
爆破是产生矿尘的主要环节之一,而且它能使落尘再度飞扬,污染空气。在放炮时采用喷雾洒水降尘,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喷雾洒水是将压力水通过喷雾器在旋转或冲击作用下,使水流物化成细散的水滴喷射在空气中。它的作用有:在雾体作用范围内高速流动的水滴与浮尘碰撞接触后,尘粒被湿润,在重力作用下下沉;高速流动的雾体产生负压将其周围的含尘空气吸引到雾体内湿润下沉;将已沉落的尘粒湿润粘结,使之不易飞扬。
(4)装岩洒水、冲洗巷帮、转载点降尘
装岩洒水是在出渣前和出渣过程中人工洒水的一种方式,冲洗岩帮是防止巷道壁上的积尘遇风后和巷道冲击波作用下再次飞扬形成多次危害的一种措施。这两种措施的实施因为都需人工操作,生产紧张时大多没有正常坚持,这是粉尘治理的一个缺口,建议各级领导和部门加强对这一项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
各转载点卸煤口也是造成粉尘泛滥的另一个源头。《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五十条已明确规定:“矿井必须建立完善的防尘供水系统。没有防尘供水系统管路的采掘工作面不得生产。主要运输巷,采区回风巷以及各运输机转载机头、卸煤口必须敷设洒水装置”。
总之,煤矿粉尘危害的治理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管理工作。但我们只要尊重科学,坚持以人为本,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行业标准,结合治理粉尘的方针,保证安全投入,强化管教结合,煤矿粉尘危害的治理工作就能实现行业的标准和目标。
五、防治矿井火灾,强化“一通三防”管理
矿井火灾是煤矿主要灾害之一,矿井火灾的主要危害是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一氧化碳和烟雾严重威胁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火灾能烧毁机器材料和煤炭资源,使开采煤量冻结,能引起瓦斯煤尘爆炸,产生火风压造成井下风流紊乱,因此,掌握矿井火灾发生原因及其规律,是防火的基本前提,也是“一通三防”管理的重要内容。
矿井火灾按其发火原因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明火,即放炮、电焊、电器火源等引起的,即外因火灾;另一类由于煤炭的自燃而引起的、即自然火灾。全国每年煤矿生产过程中,外因火灾占80-85%,内因火灾占15-20%。内因火灾发生及发展缓慢,容易预防,外因火灾发生及发展在时间上具有突然性,来势凶猛,一旦发生多为重大恶性事故。
当矿井发生外因火灾时,灭火要及时。火灾从发生到发展有一个过程,一般初期较小,容易控制和扑灭,是灭火最好的时机,延误初期灭火时机,将造成巨大损失,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某煤矿包工队的工人在掘进工作面作业时,因违章放炮引起一堆小火,他们本来可以用简单扑打覆盖的方法,就可以扑灭,但是他们都惊慌得跑掉了。当主扇司机在主风井发现烟雾汇报后,矿井负责人慌忙中作了错误判断,采取了不适当的措施,率队下井灭火时,发生瓦斯爆炸,最终造成29人牺牲和全矿井封闭。
火灾错过灭火时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很难直接处理时,应该请求矿山救护队的支援,并向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汇报,成立救援指挥部,启动《矿井灾害预防处理预案》,迅速抢救遇难人员,此时要注意灭火时风流的控制,阻止火灾和烟雾蔓延和扩大。此时,风流调度方法选择是很关键的,应根据灾情及灭火地点、范围、受灾人员所处位置来确定。风流调度方法主要有:保持正常通风、增加风量、减小风量、停止供风和反风、烟火短路。调度风流必须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1)保证灾区和受威胁人员撤退。
(2)防止火灾扩大,创造接近火源直接、间接灭火的条件,直接灭火包括水灭火、泡沫灭火、干粉灭火、沙子和岩粉覆盖灭火、切断燃烧要素、灌浆防灭火、阻化剂灭火、均压灭火等。
(3)避免火灾气体达到爆炸浓度,避免瓦斯、煤尘爆炸而扩大灾情,对于瓦斯或瓦斯涌出量小的矿井,可以减小风量或停风,调度风流。
(4)防止产生火风压造成风流逆转。当矿井火灾的具体位置、范围、火势、受威胁地区还在没有完全了解清楚时,要保持正常通风。当火源的下风侧有遇难人员尚未撤出,或不能确认遇险人员是否已亡,且矿井又不具备反风和改变烟雾流向的条件时,应保持正常通风。当火灾发生在矿井总回风巷或者发生在比较复杂的通风网路中,改变通风方法可能会造成风流紊乱,增加人员撤退困难,可能出现瓦斯积聚等后果时,应采取正常通风。当采煤、掘进工作面发生火灾,并且实施直接灭火时,要采取正常通风。当减少火区供风量有可能造成火灾从富氧燃烧向富燃料燃烧转化时,应保持正常通风。
结束语: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复杂,责任重大的工作。矿井通风是防止瓦斯、煤尘、火灾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根本保障,矿井安全生产,需要以有效的“一通三防”管理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