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完善机制,督促水运企业提高自我管理水平。一是督促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认真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实现水运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二是督促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内部生产管理,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三是督促企业狠抓隐患排查整改,建立完善安全隐患整改机制,落实整改责任,消除事故隐患,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四)依靠科技,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管水平。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运用安全管理新技术,从硬件上做到安全管理更快、更全面、更直接、更有效,从本质上为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提供技术手段,使安全管理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从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继续在重点渡口码头推广电子视频监控装置,在客渡船上加大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安装力度,不断扩大监控范围,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多层面监控。
(五)健全法制,进一步改善水上安全监管环境。一是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清理、修改和完善过去各有关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同时废除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相关制度办法,通过完善水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实现水上交通长治久安。二是根据新形势和水上安全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积极研究制定产业政策与中长期规划,切实改变安全管理只注重眼前应急,而忽视对未来防范的被动管理状况。水上安全管理既要立足当前,更应着眼未来,具有前瞻性,以增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预测性和指导性。三是依法强化水上安全管理监察,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正常生产秩序。
(六)各司其职,严格落实监管责任。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各司其职,切实解决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安监部门作为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水上安全工作中出现的跨行业、跨部门、有着职责交叉的一些问题和隐患的综合协调处理工作,并负责牵头督查督办水上安全隐患的整改。交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辖区内水上交通安全的行业管理,制定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划,落实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经费,协调解决水上交通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跟踪整改辖区水上交通安全隐患,加强水上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航务海事机构要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法定职责,严格水路运输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加强船舶技术监督和检验工作,加强船员管理,杜绝不合格船舶进入水运市场。建立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监督巡查制度,从严查处违法行为,跟踪整改水上交通安全隐患,务必做到辖区内船舶适航、船员适任、无超载等违法行为发生。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水上交通安全源头管理,按照“一岗双责”和属地管理的要求,认真履职尽责,做好乡镇船舶管理、渡口管理和人员管理,坚决杜绝辖区内出现漏管现象。大力排查辖区内安全隐患,特别是汛期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做到有预案、有记录、有排查整改结果。完善汛期水上安全信息通报、报告制度,遇有重大安全隐患,及时上报。航道养护管理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大对航道养护管理的力度,按照国家标准设置助航标志,开展航道安全检查,及时疏浚,加大对侵占、破坏航道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航道安全畅通。水利主管部门作为水库管理机构的主管机关,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督促水库管理机构做到水库船舶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经费、措施和责任五落实。加强对渔政监督工作的领导,坚决制止渔船非法载客。同时与防洪机构密切配合,及时准确传递汛期水情信息,使水上交通安全渡汛工作早准备、早安排、早落实。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旅游船舶的管理,按规定办理有关旅游经营许可手续,加强对水上风景区的旅游安全管理,向旅客广泛宣传水上安全知识,使游客自觉遵章守纪。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大风、大雨等可能影响水上安全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工作,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或予以广泛公告。公安部门依法负责渡口、码头、船舶的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查处妨害公共安全和水上交通秩序、破坏水上交通设施的违法行为,切实改善水上安全执法环境。
(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确保安全。相关部门和乡镇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快推进渡改桥建设,认真排查整治渡口渡船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切实稳定安全监管队伍,强化责任意识,加强业务培训,加强沟通协调,决不允许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交通主管部门要结合全县水上安全的实际,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建立重大水情、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机制和安全隐患整改联动机制等,切实形成水上安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全县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