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年对规章制度落实、干部作风、现场作业控制、职工标准化执行等方面的检查和日常安全信息调查分析,感到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管理问题,安全管理的核心则是现场管理,如何解决好超前性 、倾向性 、关键性问题,下功夫控制问题的积累,是创新现场管理,确保运输安全稳定的根本途径。
一、现场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一是“严起来、落下去”存在脱节。一些站段逐级负责还没有完全落实到班组。各级主要领导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比较高,安全检查考核要求得也比较严,但是,基层的一些管理干部停留在认识上的多,实际工作中主动想办法“落下去”的少;日常事务工作和各种应酬多,解决隐患采取有效措施的少;处理问题上仍然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 。例如:为了提高调车效率,接发列车时仍然存在违章“抢钩”;作业时调车人员还有不出务的情况;违反防溜规定等现象仍时有发生。
二是部分规章制度累赘,有的内容过时、不实际。近年来,出一个事故,就订一堆措施、制度,造成了部分规定重叠,有的甚至冲击了基本规章,致使职工无所适从。由于高科技设备大量投入、减员和生产布局调整,而规章修改不彻底,造成安全管理部分规章过时,有的繁杂,有的还无章可循。例如兰州局工务处“3.18”之后,对本部门下发的专业文电清理不彻底,造成沙金坪采石段专用线K1+494平过道责任主体与使用主体分离,导致该平过道在安全管理制度上产生空白,导致道口事故的发生。
三是部分干部职工的素质不高。个别干部管理思路不清、创新意识不强,看见问题绕道走、发现问题不处理、解决问题不主动;职工遵章守纪自觉性不强,作业图省事,安全凭侥幸;现场安全管理在车间与班组长间、班组长与职工间渐次断层。再频的检查、再严的考核,也不能保证安全没有死角。这就需要直接关系到安全稳定的班组成员,切实按章作业,班组长要敢于和善于管理。而目前很多班组长素质却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班组自控能力相对薄弱。
四是行车主要设备投资维修保养的质量还存在不足。一些行车设备失修,维修费用不到位,新上设备缺乏完善的修、管、用制度,对设备的保障程度缺乏定性评估和相应措施,致使机车、车辆、信号、线路故障耽误列车、列车分离等事故时有发生。在事故分析原因时,往往停留在表面原因,对事故深层次原因及原因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入分析,“四不放过”不能很好落实。
二、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建议对策
1.解放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安全生产尽管难度很大,但只要思路对头,方法得当,措施有力,事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超前防范。
一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安全不再是狭义的免遭不可承受的风险的伤害,而是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一种民心,也是权利和义务。从企业的角度看,它又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最大化的效益。刘志军部长说安全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没有安全我们什么也干不成。从我局的局情分析,客货运量在全路所占比重很小,作为进疆、进藏的通道,确保安全畅通更为重要。
二要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伴随生产而发生,贯穿于整个生产的全过程。但安全因素也有规律,可以预防和控制。作为铁路企业的各级组织,在各项工作开展之前,应针对天气变化、客流变化、设备隐患、职工思想变化等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充分的预测和分析,理出重点和主要矛盾,抓早抓小,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三要加快推进“五个转变”。推进运输安全工作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依法规范,依法监督;推进运输安全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严格设备设施准入、职工技能培训,防止不具备安全条件的设备设施投入运输生产和不达标的职工上岗作业;推进运输安全从结果管理向过程控制转变,对各环节、程序的考核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细化,尽量避免管理过程的放任;推进安全从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进运输安全从事后查处向强化基础转变,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2.强化分析,坚持问题管理。现阶段,问题管理已经突破了发现解决表层问题的范畴,逐步向管理理论理性化、管理体系系统化、管理结构模块化方向发展;向发现企业管理缺陷,弥补企业管理不足,保证企业健康运作的方向迈进。必须在建立促进各级干部问题管理意识不断增强的评价标准上下功夫。
一是以意识强弱论责任心。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问题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心,不可能发现问题。必须通过完善的教育和激励机制,不断促使各级干部将工作使命感和责任心落实到问题意识上,轻看成绩,重看问题,不断促使各级干部强化居安思危观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种责任、作为一种追求。
二是以发现问题论能力。强化问题管理,迫切需要在所有从事安全管理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形成共识,就是要自觉面对跨越式发展新技术、新标准、新布局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始终把学习作为安全管理第一需要,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在日常管理中发现安全生产的表层问题,而且能够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内部诸要素变化和企业发展趋势,发现安全生产的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