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建立健康体检卡 供应室人员每年进行身体检查,定期检查乙肝五项、肝功能,及时接受乙肝、甲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2.2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措施
2.2.1 穿好防护用具 回收室是处理患者使用过又必须重复使用的各种穿刺治疗包、布类、橡胶类物品等。因此,进入回收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更换鞋子,着装后隔离在回收室内,不得随意出入。
2.2.2 遵守操作规程 处理患者用过的物品时必须做到先消毒、再清洁、再消毒的原则。刷洗过程中如发现工作衣、工作帽、口罩被污染,应立即更换,并用自来水冲洗污染部位。
2.2.3 严格洗手 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洗手技术,即按照洗手指征、正确洗手类型、正确的洗手持续时间。另外,工作人员严禁戴首饰、留长指甲,操作前后均用肥皂水、流动的水冲洗。在清洗医疗器械后和接触严重污染时加用消毒剂洗手泡手,有效消除皮肤上的暂居菌。洗手后一人一巾或暖风干燥,改善洗手设备,备专用洗手池,水龙头为脚踏或红外线感应开关。
2.3 加强锐利器损伤的防护和处理
2.3.1 严格操作流程 回收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锐利器械时,操作者应戴手套,用持物钳夹取污染的针头、刀、剪,且工作时注意力要集中,以免刺伤自己或别人。
2.3.2 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程序 皮肤黏膜一旦被利器刺伤,应立即停止工作。用健侧手从近端向远端挤压受伤部位,排除部分血液,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动的净水冲洗伤口,对创面进行严格的清创处理。如被HIV、HBV等传染利器损伤,应与医院联系进行相应的接种及采取其他治疗措施[1,2]。
2.4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措施
2.4.1 噪声的防护 加强对噪声危害的认识,消毒间应宽敞,最好能安装消毒设备或设施。另外,应重视个人防护,保护听力,消毒员可带专用耳塞,合理休息。
2.4.2 紫外线、臭氧的防护 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室内不宜留人,开紫外线灯时避免双眼直视灯管,应戴防护眼镜和穿防护服以防结膜炎和皮肤红斑的发生。
2.4.3 高温的防护 灭菌间的建筑布局应合理,可安装大功率排风扇,能利于空气的流通、散热,夏季应穿长袖工作服,以防烫伤。不要站在正在运转的消毒压力锅旁,应站在既便于观察,又通风良好的地方,防止夏季中暑。
2.5 化学消毒剂损害的防护 含氯制剂的防护:储存时应注意存放在阴凉处,以防止有效氯的挥发。在配制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戴防护橡胶手套、口罩,避免直接接触,配制完后应立即清洗手套及双手皮肤,并密闭容器。
2.6 减轻心理疲劳 供应室护士除要合理饮食,保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外,适应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学习、娱乐和文化活动,以减轻生理、心理上的疲劳。同时在工作中应处理好与上级、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学会宣泄和疏导,保持和平、稳定、乐观的心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