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安全监管在基层 安全管理在现场

作者:曹建初  
评论: 更新日期:2017年11月18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和任务要求。本人从事基层安全管理工作 30 多年,通过认真学习《意见》并进行深入思考,在此对安全生产的监管、管理谈几点感想。

一、所有事故都是管理问题

我国的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死亡、火灾事故天天在发生,重大事故月月有发生,特大事故年年有发生。各级政府、部门都在下文件、发通知,出狠招,但各类事故依然在发生。为什么?关键是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认识上有误区,监管上方法不当,管理上缺乏科学的方法。由于没有对安全生产事故的特性、事故的成因有正确的认识,偏离了安全监管、安全管理的现实方向,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对上级的安全巡查、督查都在应付、应对,导致了目前的安全生产的现状。

事故不是孤立发生的,事故是多种风险因素存在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连锁反应的结果。

事故源于设备、设施、工艺、设计、制造、安装的不合理性和维护保养的缺陷。

事故在动态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失之于细节,事故失之于人的误操作。事故发生在现场,事故发生在车间、工地、道路上。

必须认识到:所有事故都是管理问题。

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必亟待改革

安全生产监管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改革目前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监管方法,改变目前的安全生产现状。

1、安全生产监管的重心在基层

事故发生在现场,安全生产监管的重心在县、乡镇、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等基层政府和部门。而目前乡镇的安全生产监管力量是最薄弱的,有的有机构,无人员;有人员,无专业。有的机构也没有,没有形成基层有效的监管体系。

《意见》中明确:要统筹加强安全监管力量,完善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责任。我感到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1)安全生产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就是“谁主管、谁负责”。重新定位各级政府、各行业、各部门的安全责任,在法律上明确各行业、各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明确谁组织活动,谁承担安全职责。

(2)建立完善县级以下政府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全生产监管体系,配置专业监管人员。安全生产监管的重心在基层,在现场。

(3)各行各业要分析本行业、本专业的主要风险,制定符合实际的行业标准、规范。不以发通知替代标准。行业监管要系统化,规范化、实效化,避免那行出事查那行的被动局面。

(4)各级政府部门要对下级履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一级监督一级,层层落实监管职责,依法依规制定各行业、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

(5)借助社会的安全技术、人才资源,弥补基层政府和部门安全监管力量和专业技术的不足。

2、摆脱形式主义的监管方法

安全生产监管,不能光喊“口号”,开展大检查、大督查、大巡查、大整治等等,更不能上级发了“通知”,下级发个“通知的通知”,这属于懒政行为。安全生产监管必须摆脱形式主义,各行业、各系统按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安全生产的基本规律,制定系统的、有效的监管措施。

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安全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的边缘科学,安全工作不仅是安全部门的职责,每一个部门必须围绕本地区的大安全承担本部门的职责。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是本级政府的最高、最权威安全组织机构,要体现“党政同责”的原则,由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政府主要负责人主持日常安全工作,研究本地区的大安全的工作,才能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作用。

其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本辖区内的各行业的安全生产实时情况,通过大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找出簿弱点,制定防范措施。事故统计不仅仅统计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和伤亡,要把所有工业、商贸及其它各类活动中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事故不是孤立发生的,要有大安全的思维。

其三,事故发生在现场,要减少事故的发生,就要管理好现场,就要像交通警察站马路,有交通警察的路口,再拥挤的车辆,交通也井然有序。政府部门不可能派人在现场进行实时监督,但对现场的监督要有手段,有方法。对危险行业,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场所,可通过技术手段,社会化服务等方式进行监督等等。

其四,事故发生在过程中,靠几次的走马观花式的大检查是控制不了现场、过程的。安全检查靠企业自己,靠行业专业检查。政府要对入驻企业,经营场所要依法规定健全危险操作、危险作业的操作程序。并对企业运行进行现状评估,对企业不能规范操作的,特别是对危险性高、管理落后,可能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企业,要暂停或关闭。

其五,要改革安全评价的方法。目前的安全评价只是合规性的评价,只要考个安全评价证书就可以做评价报告。事故往往不是发生在合规性上,而是发生在设备、设施缺陷、故障,设计的不合理性和人的误操作上。评价人员不可能对设备、设施的性能都了解,评价人员对生产运行过程见也没见过,怎么能做出正确的安全评价。安全评价应该是对设备设施、工艺过程、操作过程进行风险识别,提出控制风险的方法。安全评价要靠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他们才能识别这些风险,并有控制的方法。对高危行业,建立安全生产审计制度,组织行业的专业人员、一线人员每年和生产、工艺变更后进行审计,找出风险,控制风险。

其六,任何事情不要太复杂,太繁琐,太“高深”。“高深”了没人懂,复杂了没人做。没人懂、没人做,等于一纸空文。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化、简单的事情要程序化。安全生产主要面对的是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各行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安全生产的重心在一线,在基层,在现场。

三、安全生产管理“八点体会”

安全生产管理的主体责任在生产经营单位,企业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来获得利润。安全生产关乎人的生命,不要凑上效益问题,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的头等大事,要换观念、换思维。安全管理就是现场管理、过程管理、细节管理。企业的设备安全、工艺安全和操作安全三驾“马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环节,人员保证、资金保障、物资保障和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必须建立操作、作业程序,认识“所有操作要靠人,而人是会犯错的”这一基本事实,采取有效方法,减少事故的发生。对此本人有八个方面的体会:

1、安全管理是现场管理

事故发生在施工现场、车间现场、装置现场,要对现场的机械设备、设施、工艺过程、操作过程进行风险识别,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的失控。对关键操作(切换流程、开停车等等)、危险作业(工程施工、吊装、登高、动火等作业)要制定专项程序,安排人与人的监督措施。

危化企业的事故主要是由于人的误操作,设备设施腐蚀、磨损、故障,工艺失控,仪表失效和现场作业措施缺失所引发。

工贸企业的事故主要是由于检维修,改扩建中的高处、起重、拆除、动火、受限空间、用电等作业措施不当而引发。

所以安全管理就是现场管理、所有的措施都服务于现场,安全管理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道理,但要做好实属不易,要做好一件大事容易,要做好每一件小事才是伟人。

2、安全管理是过程管理

任何活动都有过程,过程是动态的,事故是在过程中发生的,管住过程,管好动态,事故就会减少。

一个装置、一台设备从设计、制造、安装到使用,就是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要从人—机工程、工艺工程、设备运行工程来研究各过程的风险与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小风险。

使用、操作是动态过程,风险会伴随着整个过程,控制过程要有系统的思维,如人力资源的安排、操作程序的执行、工艺指标的控制、技术措施的落实等等都是过程管理的要素。

3、安全管理是细节管理

实践证明,古今中外重特大事故都失控于某一个细节,一个小小的细节能酿成一场灾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往往被人忽视,而事故就失之于细节,细节管理最重要。我们往往把细节问题看成是偶然事件,事实是事故就失之于某一细节,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连锁反应的结果。对于细节管理我们还没有有效的办法,各行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研究有效的细节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4、安全管理要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

任何事都要人去操作、有人去完成。墨菲说: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可惜的是,在所有的企业管理的研究中都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人工成本的最小化,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营销、产品的升级、市场拓展等等为目标,从未研究人是会犯错的这一基本事实,企业不养闲人的观念充斥着企业的人事的安排,一个萝卜一个坑。企业的安全要靠人与人的监督、监护,来减少人为的失误。企业的人事安排要留出监护人这个关键“闲人”的岗位。

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出门忘带钥匙、手机等经历。每一个人都会有失误,都会犯错误,一线的操作员工,天天操作同一动作,肯定有失误的时候。但有的失误会是致命的,甚至是灾难性的。2016年某机场的二架载满旅客的飞机差一点相撞,酿成惨祸,其原因是塔台管制员遗忘飞机动态。

由于大家没有认识到人的失误是与生俱来的,对人的行为没有通过人与人的监督手段来避免人的失误,是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我们提倡员工要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实践证明任何人在没有监督之下是不可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员工在没有监督下就会惰性泛滥,惰性是人的本性。关键操作、危险作业必须要在人与人的监督下去完成。

5、建立操作程序比建立制度更重要

我们都在强调企业要建立规章制度,事实上,所有企业都有制度,只是质量之分,但厚厚的一本制度有几个人在看?几个人在学?几个人在执行?也许老总都不会看。我的体会是,每一项操作要编制程序(作业指导书),程序比制度更重要,程序简单明了,一看就懂,复杂了没人会去执行。从设备性能、工艺要求、操作方便、安全平稳来设计操作程序。

通过操作程序的培训,使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操作程序。同时可以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一有事故,往往归咎于员工的安全意识薄弱,可我们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手段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喊“口号”,搞一、二次的培训能提高的,安全意识是在日常工作中逐步提高。

6、安全生产要靠班组

所有的生产、施工等任务都由班组来完成,企业的设备安全、工艺安全、操作安全最终都要落实在班组,班组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现场管理、过程管理、细节管理、人员管理都要由班组来执行。班组是控制事故的前沿阵地,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基本环节,任何组织都替代不了班组在生产安全中的作用。加强班组安全建设是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也是减少伤亡事故和各类灾害事故最切实、最有效的办法。

7、应急处置比应急预案更有效

根据现有的规定,要求企业编制应急预案,从总则、目的、依据、范围、体系、工作原则、事故风险描述、组织机构、职责、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等等要素。应急预案是在突发事件时应用,每一次的突发事件的形态千差万别,突发事件往往是在紧张的氛围中进行处置的。有谁会拿着一把厚厚的应急预案到现场去呢?再怎么培训、演练也记不住这些内容。作为企业来说,应当结合操作程序,制定意外事件处置程序。处置程序针对性强,具有可操性,实用性。应急预案、应急救援是应急专业部门的职责。

8、事故报告不是救援报告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规定,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明事故原因、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有一些事故报告用了大量的篇幅,歌颂领导怎么到现场指挥救援,把事故报告变味成了救援报告。领导到事故现场进行救援是领导的职责所在,本地区发生重特大事故,当地领导应该沉思,而不是歌颂。

各级政府的所有事故报告应以法全部向社会公布,目的是让所有人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