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事故,采取了各种预防和控制措施。构建安全文化就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举。
一、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紧迫性
无危则安,无损则全。近几年我国的安全形势日趋严峻,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由于忽视安全所造成的一幕幕悲惨场面令人不寒而栗。据统计,2004年全国各类事故死亡13.6万人,2005年死亡12.7万人,2006年死亡11.2万人,2007年死亡9.8万人,2008年死亡9.1万人,2009年死亡8.3万人,另外,每年还约有70万人致伤致残。从1949年到2008年的59年间,全国累计有70.5万职业病患者,全国每年“显性”职业病报告病例达1.5万人左右,仍呈上升趋势。近几年来,我国各类事故的年均直接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间接经济损失一般是直接经济损失的10到100倍。
对各类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调查后惊人的发现,85%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安全隐患不仅仅存在于施工现场,主要存在于人的思想、作风、管理、制度和作业行为等各方面。思想上的隐患,包括中重生产轻安全、麻痹大意、侥幸心理等;作风上的隐患,包括令行不能禁止,对防范措施纸上谈兵,浮于表面等;管理上的隐患,如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监控不力等;制度上的隐患,如制度缺失、标准滞后、执法不严等。各种不安全行为主要来自于人的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强,安全习惯不佳。这三者又源于企业没有完善的安全文化体系及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各类事故的基础性工程,是安全生产系统稳定运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紧迫的。无怪乎国家安全总局已将安全文化建设列入2010年的工作重点。
二、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科学性
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主要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一般采用管理的方法,即用管理的强制手段约束被管理者的个性行为,使其符合管理者的需要。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要受到科技发展和经济可行性的制约,达不到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作为补充。而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漠视与抵制,必然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的漏洞。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企业安全文化便应运而生。
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
其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安全管理要从以事和物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真正树立起“人是安全的动力,人是安全的主体,人是安全的目的”的基本概念。只有坚持不懈的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才能使员工从被动地服从安全管理制度,转变为自觉主动地按安全要求实施其正确的工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