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安全生产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要求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管理理念
安全性评价的实质是风险管理,就是借助于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科学手段,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人的问题、设备的问题、管理的问题的可控和在控,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经过10余年的发展,安全性评价方法在电力企业得到普遍应用,取得了效果。但另一方面,其风险管理的实质并没有被完全领会和掌握。在不断发生的各类原因造成的人身、电网、设备事故中,人为因素、管理漏洞仍然是主要原因,同样性质的事故反复发生,风险意识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尤其在生产一线,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1) 缺乏风险识别能力,看不到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看不见“冰山下面潜伏的巨大隐患”,只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认识到深层次的安全隐患和危害。
(2) 缺乏风险分析的能力,受业务素质和知识能力的限制, 对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隐患,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判断,不熟悉生产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了解新型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存在盲目性和主观性。
(3) 缺乏风险评估能力,不能正确估计风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往往因忽视简单、常规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危害,酿成人员伤亡的惨重事故。
(4) 缺乏风险控制的手段,对生产中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安全隐患,尽管有所认识,但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电网安全主要表现在外力破坏、自然灾害、网架结构薄弱、发展滞后等方面问题所带来的巨大危害。
1.2.5 安全性评价工作本身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在具体应用和操作过程中,由于存在认识不统一、操作不规范、内容不全面、管理不动态、过程不闭环等多方面问题,安全性评价工作本身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主要表现在:
(1) 安全性评价仍然局限于单一方法的使用上,没有建立和形成覆盖电力安全生产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2) 安全性评价仍然限于静态管理,没有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上一轮评价的信息没有反馈到下一轮,没能实现评价工作的持续改进。
(3) 安全性评价没有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少数人员甚至对立起来,没有真正认识安全性评价的内在目的。
(4) 安全性评价没有融入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没有深入基层,没有转化成企业员工日常工作中的自觉行动。
(5) 安全性评价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认为只是专家或少数领导的事,生产一线人员不清楚评价计划、不理解评价标准、不掌握操作要点。
(6) 安全性评价的成果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没能用来指导规划、设计、建设、生产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
(7) 少数单位重视不够,没有开展安全性评价的宣传和动员,实施专家评价过程中存在基层单位不配合的问题。
(8) 少数单位领导认识有偏差,对专家评价打分不满意,存在攀比心理。
(9) 专家评价由于受专业结构、人员搭配、业务能力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不一定能形成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评价。
(10) 专家评价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企业的认同和赞赏,但专家年龄结构老化,极少数专家因身体或其他原因,给评价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总之,全面规范和推动安全性评价工作,建立覆盖电力安全生产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安全性评价动态管理体系,既是安全性评价方法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