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一直有一个普遍认识, 那就是国家的贫弱是最大的不安全。因此, 一个国家维护经济安全的能力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显得尤为重要, 它主要由经济的生存力、竞争力、国家对本国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的控制力和抵御内外威胁的能力等构成。对此, 我国领导人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们视经济安全为国家安全的“ 物质基础”, 认为科技领先、国力强盛才是国家安全最可靠的基础。确实, 只有经济实力增强了, 才能为逐步形成的经济安全机制、强化保障手段提供物质可能性。反过来, 只有经济安全机制功能正常发挥, 才能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创造更好的条件。
各个国家的利益存在差别, 而利益的特殊性必然要求确定实现这些利益的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围绕着运转的国家利益, 而国与国之间的各自的国家利益又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比如说能源问题中的石油问题,OPEC 成员国家希望国际石油价格比较高以使其石油利润最大化, 于是他们会尽量控制出油量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而用油国, 就目前来看最大的用油国仍不外乎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 他们自然会动用浑身解数阻止OPEC 成员国控制出油量从而控制国际石油价格, 以便利用OPEC 的廉价石油“ 润滑”自己庞大的经济。于是双方就有摩擦和对抗。如果OPEC 成员国如愿了, 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就会受损, 经济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而事实上是发达国家得逞了, OPEC 成员国的经济安全状况堪忧。
在商品生产和销售领域, 特别是银行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 使保障经济安全成为现实问题。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 为了生存的安全, 单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科技的国防工业是不够的, 还需要具备许多的社会经济条件, 比如发达的日用品和服务部门, 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和改革具有可靠的社会基础, 同整个经济实力保持平衡的、足够的国防实力,国家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均衡发展等等。苏联解体就有这个原因。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东南亚金融风暴。
三、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战略对策
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许多国家都在设法通过内部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来适应这一潮流, 寻找最佳的利益结合点, 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 我国除了顺应历史潮流,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拓宽经济发展空间,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外, 别无他法。可见, 我国的经济安全也必须以此大环境为背景, 在这样一个变化、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地实现, 因此它要求我们持更开放的国家安全观, 追求更全面融入国际经济、更多参与全球化的国家经济安全目标。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必定包含着社会稳定的内容, 即维护经济稳定、防止和解决社会经济冲突的能力。实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本身就是对中国经济社会这一大系统进行的全面的、系统性的改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 出现经济的不稳定局面和因素在所难免, 表现在经济安全问题上就更加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比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泛滥等都可能引发经济混乱、社会动荡, 危及经济整体安全, 并进一步阻挠改革开放的顺行实施。所以, 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 身处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 必须对自身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有充分的认识, 理智地挑战改革开放步骤和力度, 清醒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竞争, 应对日益凸现的经济、技术、政治甚至军事方面的对抗,维护好国家经济安全。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最大实惠, 成为改革的主要受益者, 从而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同时, 为他们创造最安全、稳定、适合发展的政治、经济、安全环境。所以, 改革开放和国家的经济安全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我们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化改革、更新观念、促进经济安全、保证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作出努力。
建立健全国家经济调控体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深化发展, 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尤其是失业问题显性化、看病难且贵、新贵阶层的出现等等, 需要政府从调整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等方面入手, 建立起稳定高效的经济社会安全网以提升我国经济安全。要继续深化国企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规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国企进行分类改组和战略重组等等, 不仅要彻底解决国企的历史遗留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让国企具备一种“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 永葆青春”的活力。要强化我国的金融管理, 严格控制银行的“ 呆账”“、坏账”, 减少不良资产所占的比例, 减低金融风险, 确保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行。在收入分配领域, 一定要尊重“ 诚实经营、合法劳动”的各种所得,要“ 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要体现效率, 也要兼顾公平, 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针对我国目前严峻的劳动就业形势, 必须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确保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粮食供给保障体系, 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这也是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之一。鉴于部分战略物资的短缺, 还必须建立起包括石油、天然气、铀、铝、铜、铂、镍、硼、石棉、金刚石、耐火黏土等在内的资源安全网。严格和完善税收体系, 把财政风险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 对外经济部门作好外引内联, 全面提升我国的经济安全水平。
加强制度层面建设和预警机制建设,从战略上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往往具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自动机制,良好的体系与制度安排正是这种自动机制的体现。当前我国要努力减少对外贸易对经济拉动的比重,以扩大内需为目标兼以适度投资为手段,逐步实现三驾马车对经济拉动的合理比例,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这就要求政府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建立健全如社会保障体系、危机管理体系、政府信息透明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制度,使经济安全的风险分散到社会各方面,既降低整体经济安全威胁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又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成本,最大限度地使市场经济主体能够在竞争和追求利益最大化中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稳定。这是当前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面临的一个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要加强对国家经济安全潜在威胁的研究,同时国家安全战略也要重视预警机制建设,以便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作为采取对策和措施的依据。如何判定一国经济运行及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属于安全、不安全还是危机状态,如何评定出现某种扰动经济运行的不安全因素时一国抵御可能出现风险的能力大小,这都是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所要反映的问题。因此对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对象、监测方法以及风险抵御能力标准的研究也亟待加强。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下,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如何更好地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互动,同时以国家间经济关系促进政治关系发展都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着眼点。
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国家整体或某一行业重大经济利益未受到威胁或损害,社会经济生活健康稳定,宏观经济运行良好的状态。在国际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防卫力和竞争力, 不至于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 经济) 危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一直存在着的, 只是在国际竞争尚以军事较量为主, 国家开放程度低下, 国家生产力水平欠发达等背景下,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并没有凸现出来。而今,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经济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倍加关注的热点。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国家经济安全》 2005 年版
【2】余斌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经济时报》 2002 年
【3】谈世中、王耀媛、江时学等编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2002 年版
【4】高尚全《关于改革要有新突破的思考》《中国经济时报》2002 年
【5】张幼文《建设经济强国的目标与机遇》《世界经济研究》2002 年增刊
【6】易金务《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答问》《人民日报》2004 年
【7】金钿主编《国家安全论》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年版
【8】刘中伟《国家经济安全现状及研究新思路》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
【9】姜国杰《我国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体制改革,2002
【10】鲍宗豪《全球化与当代社会发展》三联书店2002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