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在我国,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乱用添加剂和防腐剂也给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隐患。
第五、我国召回制度的不完善性、缺乏可操作性。随着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特别是近些年接连发生在我国食品领域重大安全事件,“食品召回”的概念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对“食品召回”的认识也由片面模糊、遥不可及变得清晰完整、息息相关。
第四章 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结合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具体食品安全案例进行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提高食品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控制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法:
4.1实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苏丹红是一种可致癌的工业合成染剂。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署向消费者发布警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亨氏、联合利华等30多家企业生产的可能含有苏丹红的产品清单。一个月后,我国质检、工商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查出了麦当劳、肯德基等上千种含有“苏丹红”的食品。一时间,人们谈“红”色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苏丹红”事件主要是由于滥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企业为达到改善食品外观、延长保质期等目的,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常常需要加入适量的添加剂。 但是,食品添加剂的滥用、甚至使用工业助剂的现象却不可忽视。 再加上相当数量的食品企业并不具备相应的检验能力, 产品质量难以保障。 这样,不仅增加了市场监管的难度,更直接导致或增加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苏丹红”事件,给我们一个明确的警示:除了对重大的自然灾害、事故建立预警系统以外,也需要在环境健康,特别是针对科技发明的环境健康方面,建立新的预警机制,从检测技术、标准制定等基础工作做起,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体系,加强宏观管理的宏观预警和风险评估的微观预警体系建设,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更好地应对种种食品安全危机。只要认为是潜在的人类健康危害因素,就可以采取以预警原则为基础的保护措施,而不必等具体科学数据评估结论出来,更不用等到危害的事实和严重性安全明朗化后采取 。
4.2完善我国召回制度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国务院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经相关部门调查已证实,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污染源是添加在奶源中的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三鹿奶粉”事件就是由于奶源被污染造成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加、人们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与营养意识的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对食品数量、质量的需求产生着影响。在人类还无法大规模合成食物的时代,只能依靠生产更多的粮食、蔬菜、水果等生活资料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食物的需求,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及生物技术的应用恰恰迎合了这种需要。现实中,为了追求产量,农民往往投入更多的农药、化肥来达到这种目的。农产品的种植、养殖正在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三废的影响与污染。而人体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农产品后不仅将产生直接的健康危害,而且还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增加。
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可以看出,2008年3月至9月,三鹿奶粉一直存有问题,但政府职能部门并没有及时发现并遏制,以致事态的扩大。由于缺乏制度保障,政府的行为是作为一种产品质量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带有很强的偶然性、时效性,并非制度化框架下的必然措施,也不是作为我国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该事件的解决过程暴露了我国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经验不是和召回制度配套制度的严重匮乏。也就是说,即便有之前国家质检总局的相关规定,但是执行上的一些疏漏让政府应对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时仍束手无策 。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法》首次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食品召回制度,但和国外完善的食品召回制度相比,仅停留于制度层面、尚不完善,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并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应建立完善可行的食品召回制度。
4.3提高食品链上企业成熟度
这种成熟度主要体现在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国际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上。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方式不适合食品工业的发展,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管理,必须提高食品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要求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融入国际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4.4建立和完善链上统一标准
我国在1996年出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明令禁止将“苏丹红”用于食品生产。但是还是发生了“苏丹红”事件,国家还没有统一的关于“苏丹红”的检测方法和标准,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的标准与国际标准有很大差距。在“苏丹红”事件中检验食品是否含有“苏丹红”,也主要是依据欧盟的标准 。国际上与我国的标准不吻合,就无法实现跨国界食品供应链管理,没有统一标准,就没有统一的食品链,就没有办法集成管理,力求做到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具体生产经营何种产品,都应有相应的质量标准被要求执行。因此,标准是管理的基础。
目前,我国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整个食品链中组织的要求》的标准,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其目的在于为保障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安全性。l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了相互沟通、体系管理、过程控制、HACCP原理和前提方案等关键要素。从体系要素和体系包含的内容来看,若食品供应链上企业都能够参照标准建立体系,并严格执行,就能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管理 。
4.5食品供应链高效管理
加强食品供应链设施建设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等商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积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上配备低温冷链系统,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
第五章 食品安全的追溯系统
食品供应链管理应对食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管理,以便快速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保证食品安全。
首先,电子化食品供应链管理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化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产物,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为客户提供快速和个性化的服务,是每一个想要在此环境下生存下去的企业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电子化食品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个人)利用Internet技术结成动态联盟,提高了食品供应链的信息传递效率,从而实现对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快速跟踪。一方面,通过Web技术的集成,完整的生产、运输与销售过程信息,对食品供应链的每个阶段、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真实记录。另一方面,通过电子化食品供应链快速响应的特点对及时发现问题并确定原因有着重要作用,在发生了食品安全问题后快速响应,确定原因,从而明确界定在食品供应链不同阶段相关主体的责任,减少了消费者的疑虑和恐慌。
其次,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为食品安全提供了追溯平台。由于食品供应链中跨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脆弱,建立有效的信息的获取、管理与交换是成功实施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的关键。食品标识作为食品追溯系统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管理信息,食品的属性、参与方、位置标识等是进行食品安全跟踪的重要基础。EAN·UCC系统就是通过在食品供应链中的每一节点,不仅要求对自己加工成的产品进行标识,而且还采集所加工的原料上已有的标识信息,并将其全部信息标识于加工成的产品上,以备下一个环节使用,从而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消费者通过信息查询检索工具就可随时了解有关信息内容,了解食品的整个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情况,这将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最后,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食品全过程追踪的方案。沃尔马等大型零售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RFID系统不仅能够确保食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高质量的数据交流,而且使食品供应链完全透明,在复杂的、多步骤的供应网络中建立起从源头到消费整个过程问的可靠联系,为进行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良好的规范。
如果我们的企业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供应链各个环节中采用食品安全的追溯系统,那么“苏丹红”和“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就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控制,减少食品安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也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增加食品风险发生的机率。 因此,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电子化食品供应链管理为支撑,开展食品安全追溯就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赵林度.食品安全与风险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9.
[2]陈椒.食品安全与食品供应链管理[J] .上海企业.2005(7):60-62.
[3]包文娟.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J]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陈原.试论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J] .生态经济.2007(5):280-282,289.
[5]郑金英.基于食品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探讨[J].商业时代.2008(35):16-17.
[6]汪宏.食品供应链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优化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张卫斌,顾振宇.基于食品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机理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07(1):215-220.
[8]吕志轩.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一个经济学的视角[J] .德州学院学报.2009,25(1):73-81.
[9]周应恒,霍丽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6(3): 91-95.
[10]李旭.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22):8-10.
[11]张建太,高钰婷,岑璐.透过“三鹿奶粉事件”看我国食品召回制度不足及如何完善[J].法治与经济.2010年1月(227):122-123.
[12]肖肖.欧盟食品安全预警原则研究[J] .中国动物检疫.2004,21(12):3-6.
[13]邹艳洁,金鑫.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几点思考[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10):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