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因工程的兴起,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最具革命性的成就之一,开创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纪元。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现主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做出了一些评价。
关键词 转基因生物;食品安全性;生态环境
转基因技术是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之一,自1983年世界上首例转基因作物诞生以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至今已有很多作物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转基因产品也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就是这些产品的安全性问题。目前人们对于转基因产品安全性争议颇多。我国的新闻媒体在不了解详细背景的情况下,也作了不加分析的欠妥报道,有的甚至以毁誉参半的转基因植物为题,硬是把转基因作物的大好声誉毁掉了一半。
一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分析这一问题时首先应考虑几个基本点, 即:
( 1) 安全性是一个相对的和移动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性的认识可能会发生改变。
( 2) 任何时候食品供应都不可能100% 安全。如麦角中毒, 黄曲霉毒素及细菌毒素污染食物等至今仍有发生。
(3) 100% 缺乏有害影响的证据是从来都不可能达到的。没有任何人已发现转基因作物中的卵磷脂、大豆油或大豆淀粉食用后对健康有任何潜在危险。在缺乏任何假设的情况下要设计一种灵敏的试验是不可能的。食品安全性试验最主要的问题是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并加以回答, 假如安全性分析包括所有可能的变数, 则会太复杂到难以处置, 相反,若仅观察少数变数, 则某些重要因素可能会被忽略。
转基因食品就是用转基因生物生产和加工的食品, 它可以是活体的, 也可以是非活体的。与转基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相适应, 转基因食品也可以进一步分为转基因植物食品、动物食品和微生物食品, 发展最快的是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植物从1996 年开始大面积的推广以来, 全世界已有40 多个可能作为食品来源的转基因植物获得批准上市, 主要包括延熟番茄, 抗除草剂的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 抗虫的马铃薯、棉花和玉米, 抗病毒的西葫芦、南瓜和番木瓜, 雄性不育的玉米和莴苣, 以及改变油脂特性的油菜和大豆等。
转基因植物由于采用遗传工程操作的特殊手段, 可能存在无法预测的其他性状的改变, 从而带来某些转基因植物品的安全性问题。从人体安全方面看, 基因的某种转移也许会产生新的毒素和过敏源, 引起意想不到的中毒或过敏反应, 这种食品某些营养成分或营养质量可能产生变化, 使人体出现某种病症, 而且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 而毒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才能显现。针对这个问题, 1993 年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 提出了食品安全性分析的实质等同(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原则, 即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目的, 不是要了解该食品的绝对安全性,而是评价它与非转基因的同类食品比较的相对安全性。在与传统食品及食品成分进行比较后, 该原则将基因工程食品分为: 实质上完等同; 除某些特定差异外, 其余具有实质等同性; 在实质上完全不具有等同性3 种。并且该原则对各个种类的基因工程食品提出了进行安全性分析的标准。同时,会议还对过敏性、转基因动植物、重组微生物及食用生物表达药物或工业用化合物等专门问题进行了讨论, 得出的结论是:生物技术产生的食品的安全性并不固有的比传统食品的安全性低。虽然每一种食品的安全性都与所用转基因生物中转基因本身的结构、功能、安全特性及其应用环境有密切关系, 但是, 总体上讲, 到目前为止, 凡是经过科学评价和政府部门严格审批获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
应当指出的是, 食品安全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今天科学上认为是安全的食品, 明天可能会发现不安全的因素; 今天认为是不安全的食品成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明天会找到新的技术消除其不安全因素。我们对日常食用的食品感到比较放心, 是因为人类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掌握了保证安全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技术。对于转基因食品, 也同样可以掌握安全使用的技术。另外, 人们对转基因作物中的抗生素标记基因的安全性有所担心, 事实上细菌对抗生素越来越产生抗性, 并非由转基因作物所引起, 而是由于在治疗人畜疾病中滥用抗生素造成的。从科学上讲, 迄今并无食品中的抗生素标记基因水平转移到肠道细菌和肠道上皮细胞的机制和证据。其原因是, 食品中的DNA 进入肠道时已成为碎片, 而非完整的基因; 肠道细菌需活化后外源基因才能转入; 转基因植物中所用的启动子不适于在细菌中使基因表达; 而且肠道中也不存在抗生素的选择压等。针对公众的担心, 目前科学家已发展出删除转基因作物中抗生素标记基因的技术, 也可以使用安全的标记基因或不使用任何标记基因。
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利益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好处的。第一它可以解决由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 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第二是可以提高对病虫害及杂草的控制, 减少损失, 节省劳力与时间, 提高作物产量, 降低生产投入, 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三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无化学品污染的、洁净的、营养丰富的、更可口的食物,甚至是功能性食物, 治疗性食物等。
二 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环节遭到破坏都会危及到整个系统。例如一些盐碱地、沼泽地、热带雨林以及某寄生虫分布的区域,以前原本不适合农业种植,但由于转基因作物出现,科学家向作物中转入了耐盐碱、耐高温、耐高湿、抗病虫害的基因,在这些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就是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生物栖息地丧失,从而造成物种减少、退化乃至灭绝,使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受破坏。
自然界中生物通过有性繁殖使染色体重组而产生基因交换,同样基因工程作物也通过有性繁殖的过程将基因扩散到其他同类作物上,即遗传学上的“基因漂散”。这种人工组合的基因,通过转基因生物扩散到其他栽培生物或自然界野生物种上,并成为后者基因的一部分,这就是“基因污染”。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大量种植经遗传改良的植物会导致编码有利性状的转基因转移到这些植物的野生种和近缘种中。令人担忧的是自然界生物被基因污染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迄今人类对此还知之甚少。基因漂散的结果可能使某些野生物种从转基因中获得新的性状,如耐寒、抗病、速长等,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并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同样,基因漂散也可能产生新的耐抗生素细菌或新的超级病毒或病害,对生物甚至非生物目标造成伤害,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严重威胁。如基因工程玉米的抗除草剂基因已漂散到附近野生的玉蜀黍植物上,基因工程油菜的抗除草剂基因漂散到附近野生的芜菁植物上,其后果是造成了“超级杂草”的出现。又如基因工程BT杀虫植物持续而不可控制地产生大剂量的BT毒蛋白,能大规模地消灭害虫,但同时也伤害了这些害虫的天敌,因为BT毒蛋白同样能影响益虫的繁殖。而且BT毒蛋白可以从植物根部或随叶子进入土壤,其对土壤和水中的无脊椎动物的毒性至少可保持7个月。此外,某些昆虫已经对BT毒蛋白产生抗性。与其它的环境污染相比,基因污染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的污染,而且极难消除,因此是一种非常特殊又非常危险的污染。目前,培育无繁殖能力,不会与野生种类或相互之间杂交的品种,是解决基因漂散的有效途径。 基因工程的另一应用成果-转基因动植物,可以有效地缓解全球粮食不足的压力。但在生态伦理方面,对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能回避的。自然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对立面的动态平衡系统,有着自身的生物链。“一物降一物”,正是生物链的真实写照。但转基因动植物的出现,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就会破坏原有物种之间的竞争协作关系,扰乱原本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甚至会使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打击 。
总之, 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安全性应当科学的认知。地球上没有什么食品是绝对安全的, 事实上传统食物也存在毒性和过敏的可能, 也存在风险, 但是,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有着巨大潜力, 前景光明。无论如何, 零风险是不存在的,因噎废食、无所作为才是最大的风险。只有加强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与控制,人们才能对转基因产品更放心。
参考文献
【1】 贾士荣.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及其对策.生物技术通报,1999年第6期.
【2】 张丽霞,刘慧.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新探.安徽农业科学,2007.
【3】 孙明.基因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