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和“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以“一通三防”和“瓦斯综合治理”为重点,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整顿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倒查问责制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安全忧患意识,有效遏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安全管理体制上台阶。安全管理工作是我们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和每个职工应有的职责,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必须增强安全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性意识,同时又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一种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意识源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规律。忧患意识的可贵就在于能够从升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状况告诉了我们,越是生产顺利、安全平静时期,越要高度警惕戒备,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加强现场管理和制度措施的落实,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任何一个单位、连队、车间班组及个人,如果在工作中缺乏安全防患意识,安于现状,就会造成隐患苗头和事故的发生。因此,提高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有利于增强煤矿安全责任感、使命感。只要坚持隐患排查治理,就会立解忧之志,践去患之行,这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保障国家财产和职工生命安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各级党政组织执政能力的体现,是迎接安全生产面临的新挑战和风险,是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课题中应有之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煤矿安全工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和相关法律、法规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成果明显,但煤矿安全生产面对的,形势十分严峻,具体表现在:
一、煤矿安全设施长期欠账严重。由于煤矿安全设施长期处于欠账,导致安全隐患严重,是我国煤矿的一个现实问题。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局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全国煤矿安全设施欠账达到550亿元,2006年全国煤炭产量20.5亿吨,其中有13亿吨具有安全保障开采。这意味着近四成煤炭产量缺乏安全保障,在缺乏安全保障的7.5亿吨煤炭产量中,3.5亿吨属于安全不达标的,除此之外的4亿吨煤炭产量是根本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目前全国占三分之一的国有煤矿不同程度存在采掘失调问题,主要生产设备严重老化,超期超时服役的约占三分之一,隐患相当严重,国家虽然在法律、法规、政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发生快速而深刻的变化,目前许多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与市场完善的中等国家相比,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法制体系存在一定差距,法律、法规、政策不少,可操作性较差。
二、矿井安全生产的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在安全防范人员伤亡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方面,仍然缺乏过硬的把握。因此国家还清国有煤矿安全欠账是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首要任务。就我矿而言,始建于五十年代末,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粗放型的管理,煤矿开采缺乏安全设施,生产资料简漏,资金困难,投入较少,导致“70.9.22”特大矿难事故,给遇害者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和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为了生存与发展,我矿党政工组织高度重视煤矿安全工作,坚持科学发展,树立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观念,本着在确保职工工资发放前提下,首先考虑的是安全资金的筹措,先后筹措上亿元的资金对矿井进行改扩建、延伸等工程的投入,更新设备,增设“一通三防”系统,千方百计改善职工生活福利,加强职工专业队伍教育培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发现隐患、及时排除,不安全、绝不生产的原则。经过不懈的努力,基本完成对矿井安全的保障性开采,生产规模有较大提高,安全设施已达到国家煤矿安全生产标准。但矿井始终是老矿,资源匮乏、生产战线长、机电、运输、通风各个环节较多,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采掘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职工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仍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职工队伍60%是农民协议工,技术力量薄弱,自我保护意识差,安全素质较低,对矿井安全防范知识知之甚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5%,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技术岗位培训费用逐年增大,少数个别作业人员不按安全作业规程操作,凭经验为省力违反规章,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和他人处在危险的境地,采取蛮干、违章作业等都是事故隐患苗头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