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玻璃和硬塑料类的异物:目前的主要做法是限制玻璃和硬塑料在生产区域的使用,对必须使用的这些有风险的器具和工具进行登记管理,比如对登记表上的每一个玻璃和硬塑料制品定期的进行检查,确认是否完好,一旦发现损害,立即封存从上一次检查到本次检查之间的所有食品,包括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对于部分的玻璃制品,如玻璃窗等,都必须采用张贴防爆膜的方法,放置玻璃爆裂后掉落产品中,相应的玻璃日光灯等都需要有防护罩。对于玻璃意外破裂后大部分的企业是针对破裂现场区域内的生产全部中断,打扫碎玻璃并需要拼凑后可以复原原来玻璃制品的样子,如果不能复原,则报废此区域内所有的产品。就这样通过软件管理的手段对此类异物进行管理。
我们吃东西时有时候会发现饭店中的食品有有蟑螂,苍蝇等,购买的包装食品有偶尔会发生这类情况。这个现象的实质就是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没有有效的对虫鼠害进行管理。由于主要的产品就是食品,不可避免会吸引老鼠和一些小飞虫,那么如何对厂房和生产区域进行防虫防鼠管理尤为重要。在控制这些虫害是,必须进行的是培训相关的专业人员,了解虫鼠害的基本习性,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目前,由于大部分企业对虫鼠害的管理要求和专业要求较高,一般都采取由第三方公司外包的形式,由于第三方公司首先对厂房进行专业的评估和针对性的建议,按其建议设置鼠害控制设施和灭蝇灯等飞虫控制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鼠药和灭蝇灯的安装使用,由于鼠药是剧毒物质,一般不建议在食品工厂内使用,如果使用的话只能在食品工厂的外围,并且需要对鼠药进行规定,防止老鼠带着鼠药进入生产区域污染食品,其次对于灭蝇灯的安装位置,一般电击式灭蝇灯的安装位置需要距离物料的直线距离3米以上,方式电击时飞虫的尸体碎片掉落食品、原料或包材上造成污染。
由于现代化的食品工厂中很少会使用石头、木头、竹子等工具,所以此类异物主要来源于初级农产品和动物制品,此部分控制放在食品工厂外在因素的管理中。在现代化的食品工厂中如有使用到木制品和竹子制品的按对玻璃制品要求,设立清单,定期检查是否损坏。
人员毛发等造成的异物必须通过人员卫生进行控制,此部分在上一部分微生物风险的人员卫生控制时已经有提到。
2.1.1.3对于化学性物质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防范方法
化学性物质的危害比较广,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重金属问题;农药兽药残留的问题;清洁剂消毒剂润滑油污染;工厂剧毒管制物品污染;添加剂污染;未知的化学性物质污染几方面。
具体的防范措施:
对于重金属污染的控制,目前由于化肥农药等施用,化工厂对水源的污染造成农产品重金属污染超标,对应的动物食用这些水和植物后也会在动物体内沉积,造成污染。工厂相对应的控制措施即是对采购的原料进行管理,指定产地并在每年度的收获季节对这些农产品(动植物)进行抽检重金属,控制重金属污染的风险。对于部分蔬菜和水果加工的食品企业来说,更需要对上游的种植农户进行管理,划定可以接收的土地区域,在种植前对土地中的重金属和水源进行重金属测试,通过控制前道工序来确保产品真正的合格。
对于农药兽药残留的管理,一般小型企业比较常用的做法是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检,确定供应商不变更,通过这样的措施来防范农药兽药残留的风险。对于一些比较大型的公司,会设定专业的前道技术公司进行控制,比如发放专用的种子、定期的对农产品进行观察并教导种植和养殖户相关农药和兽药的使用方法、规定农药和兽药使用的时间节点,避免可能产生的污染。同时国家农业部也定期的对相关农药的施用方式进行了规定,并发布的相关的施用标准,可以给到广大公司进行参考。
对于清洁剂消毒剂润滑油类污染,主要的风险还是在于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中,常用的做法是所有此类物质必须上锁专人管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必须有标识,清洁消毒剂配置过程必须有专人负责,对于润滑油类,大部分的工厂会在可能直接接触食品的设备部位使用食品级润滑油,避免污染。同时还需要生产过程中进行一些更细致的规定,比如交接班时清洁消毒工作还没有完成,容易造成风险。之前在食品餐饮店发生过这样一个事件,有顾客早上购买了饮料之后喝了一些,然后带走,之后投诉说饮料杯子漏水,经过检查杯子发现是由于店员粗心,交接班时没有对设备中的消毒液进行说明,新到的店员直接做了饮料给顾客,造成的问题,这个问题说明的生产过程交接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生产过程任何事情都可以发生,需要建立完善的控制体系,通过程序来控制人员,避免风险。
工厂剧毒管制物品污染的管理:指列入剧毒品名单的一些实验室用品、致死的鼠药、重金属的标准品等。必须单独存放,双人上锁管理,所有领用必须有记录可查。目前由于公安机关对剧毒品的管制要求非常严格,大部分的食品企业都不会涉及到此部分的问题。
对于添加剂类污染的管理:可采取的防范措施如下:设立专人和固定地点的称量室对添加剂类的小料进行称量,防止投料过多造成污染;在产品设计时,查询相关的法规,设定明确的添加量标准;对于原料,实现进行添加剂调查,控制风险。对于原材料风险管理会在章节中讲到。
未知的化学性物质污染的管理:目前大部分的企业对此类问题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进行管理,主要措施其实是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的控制,举例来说,在三聚氰胺和塑化剂事件发生后,下游的食品企业如何控制这些风险,如何有效的及时的反应,避免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也就是危机管理的一部分。这个是需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和危机管理小组,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是否会对企业的品牌和经营造成危机。对于这类未知的化学性物质污染的风险,建议企业通过对其供应商进行管理,通过管理供应商,并要求供应商对其上游的供应商进行管理,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2.1.1.4对于其它物质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防范方法
主要针对过敏原类的物质,欧州、美国和日本都有各自的过敏原法规,列入过敏原的物质也按人种的不同而不同,同时几大跨国性的大食品公司对于过敏原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定和要求,并且还包括一些敏感物质(如二氧化硫等)控制的要求。中国目前主要的过敏原法规是GB-T_23779-2009_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主要参考FDA规定的8大类物质,包括以下几类:奶制品、大豆制品、蛋制品、甲壳类动物制品、鱼类、谷物类制品、花生类制品和坚果制品。
具体的防范措施:首先从原料开始,进行过敏原分析和调查,从得出的分析调查结果对过敏原进行控制。其次现场控制方面,最主要的是从原料进厂到生产过程到产品出库,整个过程都需要进行过敏原标识,过敏原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都需要独立存放,不得和正常产品或原料存放在一起,易避免交叉污染。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过敏原产品和非过敏原产品的生产设备和工器具等的交叉污染,一般每天只安排生产一个产品,如需要生产多个产品,先安排无过敏原的产品生产,然后安排有过敏原的。如果有过敏原的产品中含有的过敏原各不相同,则必须对生产线进行湿清洗,去除残留在生产线上的过敏原,防止交叉污染。
2.1.2对于食品储运过程中可能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措施
每种食品都有储运的要求,最基本的储运要求即使常温,而目前为了延长食品的货架期,大部分的食品储运越来越依赖冷链,在储运过程中易造成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是冷链异常造成食品变质和混合运输储存造成食品交叉污染。
具体防范措施:对于冷链管理,主要是需要确保冷藏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满足食品的温度要求。目前国内的主要食品企业的冷链物流大部分是通过第三方物流实现,实际情况是第三方物流的实际能力不足,人员素质不普遍不高,特别是在高油价条件下,会为了节油而关闭冷气,造成货物温度异常。所以,冷链管理的关键是对物流运输商的管理,设定明确的冷链控制标准,并对物流商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指定承运司机等。在对运输过程的验证可以采取放置自动温度记录仪的方式进行,放置位置一般放置带冷风回流口。对于混合储运,主要是由于食品及其原材料和非食品一起运输,特别是化学品和农药类,可能造成交叉污染的食品安全问题,所有一般食品运输不允许和其他产品一起拼车运输,同时为了适应恐怖活动可能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在运输时必须对车辆进行上锁管理,密码通过另外的途径到达收货方。
2.2对食品加工和经营企业外在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措施
外在因素主要分为2部分:原材料的管理和对供应商的管理,这2者之间实际是想关联的,最终的工作还是需要通过管理供应商来达到管理原材料的目的。
2.2.1对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风险的原材料的管理
针对原材料的管理,目前最常用也是最合适的方式是对原材料按照HACCP的原理进行风险分析,按风险的高低的不同对原材料进行管理。在管理中首先必须进行的是对原材料的信息调查,包括原材料中使用的所有配料以及复合配料的信息,特别针对添加剂部分,必须得到完成的%比例信息,如下表所要求的:
下面是2个对原料进行风险分析的例子。
从以上的对原材料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需要合理的、实际的对原材料的风险分析,才能够控制住来自于原料的各项微生物、物理和化学性的危害,并通过了解原材料的危害风险来设计后续的食品生产工艺过程,设定相关的控制点。
2.2.2对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风险的供应商的管理
针对供应商的管理中,就是基于对原料的风险分析之后如何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分为新供应商和现有供应商的管理。
对于新供应商管理,一般的流程是先进性工厂文件的评估,包括工厂的基本情况,程序文件和基本的资质要求,通过后进行生产现场的质量审核,审核内容需要包括人员卫生,HACCP体系,仓储管理,文件记录管理,清洁消毒,设备和工器具管理等等,合格后才可以作为批准的供应商开始供应原材料。
对于现有供应商,可以按照原料评估后的风险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包括定期的现场审核及对应纠正措施的改进,投诉的回顾和改进,定期的供应商培训,不定期的供应商产品的抽检等等。按生产型的企业举例来说,可以按照其提供的原料的风险高低(按2.2.1中的原材料风险分析结果)和供应商审核分数作为纵轴,以客户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作为横轴来对供应商进行分类。按分类的结果,制定不同风险供应商的的现场审核评论,培训要求等等。
3.总结
从上述的文件和举例可以看出,对于食品企业来说,食品安全也是能够被控制的。也许除了政府监管之外,企业的职责也是需要明确的,舆论也应该需要引导企业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和控制,不能什么都依靠政府监管就万事大吉。
综上所述,基于企业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不是空谈,只要每个企业都按照本文的建议去控制,那么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会越来越少,人民群众也会更相信“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