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国民众反式脂肪酸摄入情况
2007年,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调查了7大类常用食用油31种国标一级油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结果97%油品反式脂肪酸含量在欧洲国家规定的5%限量以下,58%油品在2%以下;2009年3月,该实验室再次调查我国26家大中型油厂的一级大豆油产品,平均反式脂肪酸含量为1.47%,77%的样品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2%,最高的一个样品为3.42%.2009年1月,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调查了我国204个有代表性的烹调用大宗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数据表明,80%以上油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2%,几乎100%油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5%.2010年,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测定6大类常用食用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结果全部在2%以内,最高仅为0.95%.从以上调查来看,我国烹调用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总体上较低,且呈逐年降低趋势,只要每人每天食用油摄入量合适,就不会出现因为食用烹调油而超量摄入反式脂肪酸的情况,消费者可放心选择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食用烹调油产品。
2003年,中国疾控中心就开始监测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人均日摄入量在0.6克左右。2008年,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调研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人均日摄入量为1.06克,占日摄入总能量的0.42%.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统计三餐中(不包括糕点等)反式脂肪酸的人均日摄入量为0.6-1.0克。
因此,总体上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相对安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5、世界各国对反式脂肪酸的管理措施
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禁止食用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而是采取在食品标签上强制标识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方式来管理。目前国际上规定反式脂肪酸标签标示要求的国家和地区不到二十个,其中少数国家也设定了限量标准(主要为几个欧洲国家,通常规定在5%以下,但丹麦为2%以下)。
国际组织及权威机构也对反式脂肪酸提出警示,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尽量控制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最大摄取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如果按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能量2000千卡来算,每天摄入反式脂肪酸不应超过2.2克。美国心脏协会2006版“饮食与生活指南”中也推荐了这一限量。
欧盟由于认为欧洲膳食中30-80%的反式脂肪酸来自反刍动物脂肪, 所以仍未决定在整个欧盟范围内的食品标签上对反式脂肪酸进行强制标示。但个别成员国走在全球前列,其中丹麦更是先行者,最早在2003年就规定了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标签标示要求和最高限量标准,这反映了他们传统上对健康安全饮食的严格要求。
美国虽然较晚采取行动, 但其法规的出台震动更大,影响更深远。强制标识的政策推出之前, 美国曾有过多年激烈的争论, 最终并未参照丹麦模式设定限量, 而是要求反式脂肪酸含量超过0.5克的食品必须在标签中标明,由此既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又对生产商和消费者双方进行必要的引导, 这种模式契合了美国传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实际。
相比欧美, 亚洲的传统膳食结构中反式脂肪酸较少, 因而长期以来没有国家从法规的高度予以重视。但2007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等相继要求强制标明反式脂肪酸含量,这些近邻的食品工业状况、消费习惯和膳食结构西方化趋势都与我国接近,因此对我们认识和应对反式脂肪酸安全问题更具有借鉴意义。
6、我国对反式脂肪酸的管理措施
我国政府一直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平衡膳食,以减少总脂肪及反式脂肪的摄入。2007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食用油不超过25克,同时建议要“远离反式脂肪酸,尽可能少吃富含氢化油脂的食物”.2007年12月发布《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规定反式脂肪酸含量可标示在“脂肪”栏下,当反式脂肪酸含量≤0.3克/100克时,可标示为“不含”反式脂肪酸。2010年4月发布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明确规定原料“不应使用氢化油脂”,且终产品中“反式脂肪酸最高含量应小于总脂肪酸的3%”;另外在《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等国家标准中,也明确规定原料“不应使用氢化油脂”.
2008年发布了关于《动植物油脂、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检测》国家标准,2010年发布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国家标准,这为膳食中反式脂肪酸调查、风险评估和制定限量标准奠定了基础。目前卫生部正在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继续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反式脂肪酸摄入量风险监测评估工作。
7、科学、全面、正确地认识反式脂肪酸安全问题
(1)由于传统饮食习惯与欧美的巨大差异,目前我国居民总体上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是在国际权威机构推荐标准以下的,但根据食品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欧美人均摄入反式脂肪酸有下降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则有增加趋势。随着我国油脂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油脂(尤其是食品专用油脂)的人均日摄入量将急剧增长, 未来几年,反式脂肪酸人均日摄入量有可能超过总能量的1%,为此提倡健康消费势在必行。另外,也不能排除当前我国局部地区或特殊人群(尤其是城市白领和青少年儿童)中存在反式脂肪酸摄入过高的情况。因此,要清醒认识到反式脂肪酸的危害性和面临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2)反式脂肪酸,尤其是来自于氢化油的反式脂肪酸是一种对心血管有害的物质,这是也已明确的结论,但是否真正产生危害或危害多大则取决于反式脂肪酸摄入量的多少。1999年调查显示,欧洲8个国家中男性的反式脂肪酸人均日摄入量为2.4克,女性则为2克,无证据显示该摄入水平与心血管疾病有明确关系。
(3)日常膳食中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反式脂肪酸。美国医学研究院在2005 年发表的膳食营养指南中指出, 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胆固醇可能会对抑制慢性病有未知的作用, 需要在膳食中维持一定水平。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也指出,从膳食中完全消除反式脂肪酸几乎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消除乳产品和肉制品天然存在的反式脂肪酸, 反而会导致营养缺乏而产生健康隐患。
(4)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当初将氢化油脂引入食品中,并没有考虑到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同样,过度降低或替代反式脂肪酸的举措,必然会增加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其对健康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小视。降低脂肪对健康的影响,不仅要考虑降低反式脂肪酸, 更重要的是降低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的总量。事实上,相对于反式脂肪酸,总脂肪摄入量超标导致居民体重超重和其它健康方面的负面影响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更大问题。2009年我国食用油消费总量2300万吨,人均18公斤,也就是说每天人均近50克,这个量大大超过《中国营养膳食指南》建议的每人每天25克,所以应提倡科学用油,健康消费。
8、几点建议
(1)由于缺乏更多的基础数据,现在尚不能武断地对我国的反式脂肪酸安全问题妄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外对反式脂肪酸的危害研究和法制规范,必将影响我国油脂和食品业以及人们的饮食结构,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积极介入,主动面对挑战,大力倡导和开展对反式脂肪酸安全问题的冷静讨论,普及和提高公众对反式脂肪酸问题的认识,正确指导食品生产和健康消费。
(2)加快我国油脂食品中反式脂肪酸标识工作,以指导企业生产,也让消费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当消费者知道自己吃的食物含有多少数量的反式脂肪的时候,自然这也不会变成所谓的“危害”,乃至“恐慌”了。
(3)广大油脂加工企业应肩负国民健康使命,积极开发反式脂肪酸控制技术,推行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油脂生产新工艺和新技术,从源头上把关,从根本上消除反式脂肪酸可能引起的健康隐患,推动我国油脂和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4)在全面、详尽的调查基础上,尽快制定针对我国不同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反式脂肪酸膳食指导原则、限量标准及相关的食品政策和法规,以期消除反式脂肪酸油脂对我国居民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来源: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