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指出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又结合山东毒姜的实例进行分析,从而给出了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统筹规划的一个完善的方案。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确保我国食品的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毒姜,法律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食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食品营养丰富,色、香、味、形俱佳,另一方面要求使用方便,清洁卫生,无毒无害,确保安全。但是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出,从三氯氰胺、瘦肉精、牛肉膏,再到速成鸡、塑化剂风波,毒胶囊事件等,让国民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五大问题: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种植养殖方面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食品生产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
由于多施和不按规定要求滥用农药,我国每年因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中毒。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被人体吸收后,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导致中毒,严重时还出现生命危险。我国农产品中有机磷残留量超出国家标准的现象较为突出。再有我国每年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于农作物上,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越来越重,化肥施用不当、滥用化肥生产的蔬菜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不亚于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硝酸盐本身并没有毒,但在人的口腔和胃肠中会在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亚硝酸盐。当亚硝酸盐大量聚集则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摄入,可诱发消化道系统癌变。流行病学实验已经证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与食品中固有的胺类化合物是致癌物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胺的诱癌时间随人体摄入量增多而缩短。
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
为了预防和治疗家禽、畜和水产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由于药物本身的副反应或耐药性细菌种群的增长,将增加潜在健康安全问题。近年,在我国由于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兴奋剂可以使禽、畜产生足够的瘦肉而被大量使用,从而使更多食用残留有“瘦肉精”食品的消费者引起中毒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 。
3、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非常严重,它属于化学污染的范畴。据分析,重金属污染以镉污染较为严重,其次是汞、铅等。多数金属在体内有蓄积性,半衰期较长,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可能还会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潜在危害。目前,我国儿童铅污染较为严重。
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标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
5、毒素污染
毒素污染是目前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毒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如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毒大米”事件,即为黄曲霉毒素污染。
6、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
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如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等等。
7、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
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 油炸食品等。
8、假冒伪劣食品
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肆意横行。如:用化学合成物质掺兑的酱油、 食醋;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
9、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
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
10、腐败变质的食物上市流通
食品基本都以动植物生物组织作为主要成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和生物变化 ,产生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变质的鲜奶、酸奶、鲜肉等。
11、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
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转基因食品也具有潜在的危险: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 (标记基因);可能产生过敏综合症;可能对人类有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对人类和人体存在未知的危害。
如今社会上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越来越频繁。就拿去年山东日照的毒姜事件来说。13年5月,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被发现有农户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进行大姜种植。神农丹是一种高毒农药,其主要成分是一种叫做“涕灭威”的化学物质。跟其他喷洒到表面的农药不同,它施用于土壤中,能够杀死和控制土壤中的多种害虫。但是这种农药对人体的伤害却是极大的。50毫克的这种物质就可致一个50公斤重的人死亡
被曝光的潍坊农民为了牟取暴利,完全不顾及消费者的安全。他们不仅在四月份播种时超量使用神农丹,到八月份立秋的时候,还要超量使用一次,这时距离十月收获新姜,只有60天左右的间隔期,远远少于参照甘薯的150天安全间隔期。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食品安全事故?
第一,农民农药知识匮乏且急功近利。姜农使用“神农丹”与生姜种植的特点有关。峡山区王家庄街道某村共780亩土地,生姜种植面积最多 时超250亩,现在只有160亩,原因在于生姜不好种植,容易生病,产量逐年递减,种姜效益越来越差。生姜种植三四年后,老姜田易出现病害、虫病、姜瘟等情况,对产量影响很大。“神农丹”治疗虫病效果较好,价格低廉,因此而被姜农选用。有调查显示,农户购买农药时75.5%最关注药效,14.42%最关注价格,只有4.29%最关注药物残留。另有调查发现,大部分姜农自己吃用的姜跟对外销售的姜并无两样,单独种植供自己吃的只有极少数,表明对“神农丹”的毒性只有极少数姜农有认识,而且这种认识多数停留在“是农药就有毒,多大毒不知道”这样的层面。大部分姜农农药知识匮乏,选择农药听信销售商的推荐,在一定程度上对销售商“不得不”信任, 这助长了“神农丹”的大量使用。
第二,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出现安全漏洞。“毒姜”事件再次反映出政府预防、监管和打击食品安全问题这张大网出现了漏洞。潍坊生姜分为出口姜和内销姜两种。所有出口基地的姜都没有也无法使用高毒农药,因为外商对农药残留检测非常严格;而对内销姜的农药残留实行抽查制度,一年抽样几次,而且检测的都是姜农自己送去的样品。姜农只要从合格的姜区找几斤检验,就可以拿到农药残留合格的检验报告。政府监管执法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敷衍了事;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有的领导为了追求政绩和经济效益,害怕查出问题后影响当地经济,对使用有毒农药种姜的行为采取默许态度。正是政府监管部门这种不负责任的检查、监督方式,没有守住蔬菜上市前的最后一道防线,最终导致“毒姜”事件发生。
从这样一件事情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们处在一个食品安全极度缺乏的环境。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
根据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情况,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同时对现有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将散存于各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安全的内容加以整合,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立法上的相互冲突,解决法律体系的混乱,保持法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食品安全法》是食品安全基本法,确立了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基本体制。基本原则可以包括: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对食品安全承担首要责任的原则;充分依靠科技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原则;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原则;以监管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原则等。基本体制可包括: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体制,部门执法与综合执法相结合的体制等。基本制度包括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各项重要制度。总之,《食品安全法》体现了公正与效率价值目标的统一,权利与权力辩证关系的有机互动,监管与服务基本要素的合理配置。
其次,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 。
一是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尽快弥补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手,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在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食品质量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是加快认证体系建设。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明确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GM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
三是改善检测设备。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硬件方面的差距。
四是提高检测能力。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要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重点在关键检测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组织科技攻关研究。
食品原料产生于我们所拥有的环境,环境的好坏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品质。所以,重视环保和食品安全都是刻不容缓的,我们要从空气,水源,土壤,微生物等等方面,保护环境,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食品的生产、加工与贮藏,为广大国民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生产环境。
参考文献
[1] 戴伟 论中国食品安全
[2] 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论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
[3]张梅 “毒姜”事件引发的蔬菜安全问题思考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