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新闻报道的伦理准则研究

作者:丁艳艳 范荣义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11月04日
摘要:近些年,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在此类事故新闻报道中,伦理失范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从生命至上这一前提出发,提出媒体及其从业者应坚守“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具体包括勿扰悲痛,表述方式使用恰当,舆论导向正确,捍卫报道的真实性,不影响和妨碍救援工作等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新闻报道的伦理准则。以此促进媒体及其从业者在从事相关报道时,更加尊重受害者的基本权利和尊严,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报道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安全生产事故新闻;伦理准则;语言塔布;非语言符号
 
安全生产事故新闻专指社会生产活动中发生的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损害事件的新闻。安全生产事故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事件等。在安全生产事故新闻当中,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相关新闻是我们各级媒体当中占有量比较大的新闻。
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信息不充分等特点。这对新闻报道及报道伦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研究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报道伦理,探讨该伦理所必须的行为准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前提。
 
    一、勿扰悲痛
    (一)不要伤害伤者、逝者的尊严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尤其是重大的事故,往往伴随着重大的人员伤亡,媒体在报道时会伴有大量的图片、影像等内容。很多影像会围绕伤者和逝者进行取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严重伤害了伤者和逝者的尊严。当事故发生时,发布大量血腥的照片或画面以此来博得受众的强烈关注,完全使用白描式手法对事故进行报道,对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细节进行描述,淡漠矿难给不幸者带来的伤痛。
对于在这类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人尤其是失去生命的人,媒体应带着缅怀之心去报道,注意维护新闻当事人的权益,体现以人为本的关爱精神。
    (二)避免对家属及亲属造成“二次创伤”
记者和媒体试图通过对事故现场真实情况的反映让受众了解事故的破坏性从而唤起大众对事发地的关注,进而吸引国际社会的援助。但是媒体人应该考虑到,大量的受害者、受难者的亲属和家属往往在事件发生后会十分关注媒体的报道,希望从媒体中了解到现场最新的进展情况和相关机构的下一部举措。但是媒体中这些内容的出现,一方面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另一方面也会对处于悲伤中的受害者家属和亲属们造成二次伤害。
云南富源矿难以及山西洪洞矿难,在矿难事故发生后的多家报纸版面上,那些事故场面的图片大都血腥,让人看了之后心有余悸。尤其是一些受难家属抱着受难者的尸体泣不成声,还有的受难家属受了惊吓表情呆滞的图片更是让人心寒。此类图片的报道不仅是对受难家属心灵的“二次创伤”,更是对广大受众精神承受的无视,背离了新闻报道的初衷。
    (三)不当的传播内容对未成年人造成伤害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我们的受众群中有大量的未成年人,一些不当的传播内容在被成人接收的同时,未成年人也有同样的机会看到它们。而这些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在当前这个影像时代,媒体对影像内容的选择要细致地考虑到其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二、表述方式使用恰当
    (一)语言塔布(taboo)
语言禁忌,也被称做语言塔布,其实质是言说的禁忌。如何提问如何叙事,既体现着报道者的语言能力,也体现着报道者的道德情操。
客观中立报道法则,归根究底限制的是报道者的语言表述方式。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报道中的受害者,外部环境意外的刺激在其心理上留下的阴影,通常要存留相当一段时间。对那些刚从事故中逃生者来说,他们的心理较常人脆弱,对一些语词比较敏感,这就要求报道者在采访报道这个群体时,特别重视语言的塔布问题[1]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报道的语言塔布是一种软禁忌,要求报道者选择性使用语言,以免伤害被采访对象。事故报道者的语言塔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受害者亲属遇难信息的回避;一是在被反问的情况下谎言的使用。有的受访者追问报道者自己亲属的生死情况,如果报道者知道信息,并且是噩耗的信息,如何面对受害者同样需要谨慎从事。在这种情境下,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善行,直言相告反而可能是一种恶行。
    (二)善于使用非语言符号把握采访质量
非语言符号指超越自然语言的范围,通过人的感官而感知的符号系统,表达的信息常常带有某种暗示的性质,用来补充自然语言或表露感情[2]
使用非语言技巧有利于丰富记者的语言,使记者的采访报道表达的内涵更丰富,真实;非语言技巧的正确使用有利于走进采访对象的心里,深层挖掘更有价值的新闻;采访中各种非语言技巧的运用有利于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新闻采访中使用非语言技巧为新闻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非语言符号种类

 

类别
定义
种类
功能
体态语
或者称“肢体语言”,是用身体语言来交流信息、说明意向、表达感情的一种非语言交流形式。
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姿势及体位变化
它是在长期的交流沟通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有利于探索人内心的世界。
副语言
指伴随语言出现的辅助性语言。
沉默、换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等
增强人们对语言真假的辨别
客体语
是指与人的身体有关的,如相貌、气味、服饰衣着、饰品、家居车辆等,这些都能提供一定的交际信息。
相貌、气味、服饰衣着、饰品、家居车辆等
如一个人的相貌可以引申出对这个人的素质品行等综合能力的评判,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可以体现出他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特征。
环境语
是非语言交际中的客观因素,是人所处的生理环境与心理环境。
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
烘托现场氛围,使信息更加真实。
 
比如,关于体态语。新闻记者无论是与采访对象交谈还是面对镜头播报,通过眼神可以传递真诚而丰富的信息,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在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新闻采访中,记者无意中流露出的关心、担忧或许是对采访对象最大的鼓励,最大的安慰。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