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不少人在谈到安全管理时,"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常常挂在嘴边,但怎么落实,措施往往并不得力。按照管理的要求,首先应该建立各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并配备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予职权和建立责任,使之有效运作。目前县级以上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安全管理机构比较健全。但乡以下,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乡镇企业、私人企业、建筑工地、批发市场以及娱乐场所等情况并不理想,有些根本没有,有些是流于形式,使安全管理成为真空区;因此,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特别是农村的安全管理网络是当务之急。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安全知识与安全意识
每年的六月份为全国安全生产月,在城镇安全宣传工作搞的还是有声有色,效果也不错。建议以后这种安全宣传的触角应该延伸到农村,延伸到学校的课堂,从娃娃抓起。就在笔者撰写论文期间,听到新华社的一则报道,《十岁女童发觉海啸,使数百人幸免于难》很受启发。消息说的是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中一名年仅10岁的英国女童从地理课上刚学到的海啸知识,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可见知识的重要。因此建议在我们日常的安全管理中,主题性的宣传要搞,日常性的宣传也不能间断,应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宣传渠道宣传安全知识。特别是像电视这种普及率极高的大众传媒,应该多做一些公益广告,诸如交通安全、防火防爆、正确使用化学品等的安全节目,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安全知识。2003年的非典时期做得就很好,可惜非典一过宣传也就过了。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地方还是坚持得较好,例如笔者在无锡市所见:公交车站牌上随处可以看到诸如:保护水源,防止污染、交通安全等类似的公益广告。
三、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警网络
除了正规的 、官方的、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信息中心和传播渠道外,还应建立健全民间的、公共性的安全管理信息网,及时公布传播安全信息。现在的专业安全网站像"安全第一网"已具备了上述功能,效果也很好,但笔者认为它专业性太强,不易被大众所接受。设想在报纸、杂志开设一些安全信息窗口,在电台、电视台开设一些安全信息频道;再比如建立一些像110、120、119一类的安全工作中心,让广大人民群众发现事故隐患能够方便快捷的传递,让安全工作确实成为全员性的、全社会性的工作。
四、注重公民安全技能的培养
2003年的SARS和2004年12月印度洋的地震和海啸,再次提醒政府和有关组织注重人们的逃生训练,以应对突发事件。特别是一些危险岗位、人员聚集场所,要定期进行模拟训练。现在有些单位像青岛市做的比较好,进行大规模是城市消防演习、中央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都有栏目播放过突发事故后如何逃生的节目,很受观众欢迎。但这远远不够,这种训练必须大众化、社区化,使人们的安全意识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
五、建立公共安全公告公示制度
一直以来,我们的安全检查部门对于安全检查的结果,只限在业内或行政系统内通报,而广大的公民并不知情。对于事故隐患公民应该有知情权,对于有事故隐患的单位,监督检查部门有责任向公民公告检查的结果。比如可以在"安全第一网"上设置一个板块公示一些"问题"单位的安全现状,这样一来就会对这些企业产生无形的压力,促其对事故隐患及时整改;对于消费者或从业者来说也会规避风险,从而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从短期情况看,这样做会给一些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的情况看,这是对企业的一种爱护,对公民的负责,对市场起到了净化作用。像央视每周一次的质检报告就非常受消费者欢迎,看到报道后消费者就有了选择的依据,而那些制假制劣企业一旦被曝光就可能被市场淘汰,这对其他企业也是个警示作用。像前述的河南大平煤矿、常熟的招商城如果有关部门把安全检查的结果及时的向社会公示,也不会酿成如此的惨祸。
危险并不可怕,轻视了危险最可怕。事故隐患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公民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提高,就能够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