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的方式、方法。
5.8 应急响应和措施
5.8.1 分级响应机制
针对环境污染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生产经营单位内部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需要调动的应急资源,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行动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根据事故发生的级别不同,确定不同级别的现场负责人,指挥调度应急救援工作和开展事故处置措施。
(1)分类、分级制定预案内容;(参见《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分级应按照本单位可能产生最大的破坏及对周围环境(或健康)产生最不利的影响来确定。
5.8.2 污染事故现场应急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故类型,事故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需确定以下内容:
(1)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可获得性说明);
(2)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
(3)应急过程中工艺生产过程中所采用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急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基本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4)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
(5)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地点;
(6)危险区的隔离: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7)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8)处置事故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如消防水、固体物质等)的处理措施。
5.8.3 大气类污染事故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故类型,事故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风向和风速,需确定以下内容:
(1)可能受影响区域的说明;
(2)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地点;
(3)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社区人员基本保护措施和防护方法;
(4)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5)临时安置场所。
5.8.4 水类污染事故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故类型,事故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河流的流速与流量(或水体的状况),需确定以下内容:
(1)可能受影响水体说明;
(2)消减污染物技术方法说明;
(3)需要其他措施的说明(如其他企业污染物限排、停排,调水,污染水体疏导、自来水厂的应急措施等)。
5.8.5 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1)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2)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3)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4)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5)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6)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7)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与控制。
5.8.6 应急设施(备)的启用程序
明确应急设施(备)和应急物资的启用程序,特别是为防止消防废水和事故废水进入外环境而设立的事故应急池的启用程序,包括污水排放口和雨(清)水排放口的应急阀门开合和事故应急排污泵启动的相应程序文件。
5.9 应急监测
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应急监测小组应迅速组织监测人员赶赴事故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迅速确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频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等),及时开展针对环境污染事故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小型、便携、简易的仪器对污染物质种类,污染物质浓度和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作出判断,以便对事故能及时、正确的进行处理。
(1)污染物现场应急监测方法和标准;
(2)污染物实验室监测方法和标准;
(3)应急监测与实验室监测所采用的仪器、药剂等;
(4)可能受影响区域的监测布点和频次;
(5)监测人员的防护措施;
(6)内部、外部应急监测分工说明。
5.10 人员紧急撤离和疏散
根据事故发生场所、设施、周围情况以及当时气象情况的分析结果,分级处理人员的撤离方式、方法,包括:
(1)事故现场人员的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2)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方式、方法;
(3)事故影响区域,如周边工厂企业、社区和村落等人员的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4)中毒、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相关医疗保障。
5.11 现场清洁净化和环境恢复
明确现场清洁净化、污染控制和环境恢复工作需要的设备工具和物资,事故后对现场中暴露的工作人员、应急行动队员和受污染设备的清洁净化的方法和程序,以及在应急终止后,对受污染环境进行恢复的方法和程序。
(1)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2)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
(3)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4)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5)事故后的生态环境恢复措施。
5.12 信息报告和发布
明确信息报告和发布的程序、内容和方式。
(1)企业内部报告程序;
(2)外部报告时限要求及程序;
(3)事故报告内容(至少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已污染的范围,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可能受影响区域及采取的措施建议);
(4)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说明;
(5)被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的清单。
(6)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7)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8)运输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驾驶员、押运员报警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的方式、方法。
5.13 应急培训和演练
5.13.1 培训
依据对生产经营单位员工能力的评估结果和周边工厂企业、社区和村落人员素质分析结果,应明确以下内容:
(1)应急救援队员的专业培训内容和方法;
(2)本单位员工应急救援基本知识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3)外部公众应急救援基本知识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4)运输司机、监测人员等培训内容和方法;
(5)应急培训内容、方式、记录表。
5.13.2 演练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突发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演习和训练的内容、范围、频次和组织等内容。
(1)演习准备;
(2)演习范围与频次;
(3)演习组织;
(4)应急演习的评价、总结与追踪。
5.14 预案的评审、发布和更新
应明确预案评审、发布和更新要求。
(1)内部评审;
(2)外部评审;
(3)发布的时间、送抄的部门、企业、社区等。
5.15 预案实施和生效的时间
要列出预案实施和生效的具体时间。
5.16 附件
(1)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2)危险废物登记文件;
(3)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名单;
(4)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5)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6)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7)区域位置及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8)重大危险源分布图;
(9)应急设施(备)平面布置图。
6 预案格式和要求
6.1 格式
6.1.1 封面
封面格式和内容参照附录A
6.1.2 责任表
预案编制单位,编制人员名单及签名。
6.1.3 目录
6.1.4 预案内容
6.1.5 附则
包括名词与术语定义、预案的管理和更新以及预案的实施日期。
6.1.6 附件
6.2 基本要求
(1)使用A4白色复印纸或胶版纸(70g以上);
(2)正文使用4号仿宋字体,1.5倍行距;
(3)打印文本。
附 录 A
应急预案封面格式
A1 封面内容及要求
A1.1 预案编号
在封面的右上角第一行,生产经营单位根据内部规定自行对预案进行编号。
A1.2 预案版本号
在封面的右上角第二行,要标明本预案的版本序号。
A1.3 生产经营单位名称
生产经营单位的名称。
A1.4 预案名称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名称。
A1.5 编制单位名称
编制应急预案的单位名称。
A1.6 编制日期
预案编制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