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求食品添加剂应该至少满足以下要求:一是食品添加剂本身应经过充分的毒理学鉴定程序,证明在使用限量范围内对人体无害;二是食品添加剂在进入人体后,可以参加人体正常的物质代谢,或能被正常解毒过程解毒后全部排出体外,或因被不消化所吸收而全部排出全,不能在人体内分解或与食品作用形成对体有害的物质;三是食品添加剂在达到一定的工艺功效后,应能在以后的加工、烹调过程中消失、破坏或保持稳定状态;四是食品添加剂应有严格的质量标准,严禁添加未经许可的食品添加剂,有害杂质不得检出或不能超过允许限量;五是食品添加剂对食品的营养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也不应影响食品的质量和风味;六是添加于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能被有效的分析鉴定出来。【6】
非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是违法的有害的,非食品添加剂是已经被证实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或很大的危害,但是又能提高食品某一功能的物质。这些物质大部分属于某一工业所用的添加剂,是未经国家食品卫生部门批准或者已经明令禁用的添加剂品种,这些物质一旦添加到食品,进入市场销售后,将不可避免带来中毒甚至导致死亡的食品安全事故。如前几年的“苏丹红事件”等等,严重损害了整个食品添加剂行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三鹿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就是典型的非食品添加剂使用于食品中的违法事件。
一般食品添加剂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但由于食品添加剂是长期少量地随同食品摄入的,这些物质可能在体内产生积累,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胁。毒理学评价是制订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重要依据,共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急性毒性试验,二是蓄积毒性、致突变试验及代谢试验,三是亚慢性毒性试验(包括繁殖、致畸试验),四是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凡属新化学物质或污染物,一般要求进行上述四个阶段的试验,证明无害或低毒后方可成为食品添加剂。为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需制定其使用标准。
食品添加剂主要分以下几种:
(1) 面粉添加剂———溴酸钾
溴酸钾作为强筋剂加入面粉中,目的是增强面筋的弹性和韧性,改善面团流变学特性和机械加工性能 。但近年的安全性研究发现,溴酸钾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作用, 不少发达国家已相继禁用或限用溴酸钾。
(2)提高瘦肉率的药物——瘦肉精
瘦肉精学名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从天然儿茶酚胺衍生合成的化合物。它可以促进动物肌肉特别是骨胳肌蛋白质的合成,同时对脂肪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促进动物生长,增加瘦肉率10 %以上。一般说来一次口服用量应在20~40μg 内,但是,用量过大或无病用药则会导致肌肉震颤、心悸、战栗、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增色剂“苏丹红”
苏丹红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偶氮系列化工合成染色剂,主要应用于油彩、汽油等产品的染色。共分为Ⅰ、Ⅱ、Ⅲ、Ⅳ号,都是工业染料。结构为其化学结构中均含有化合物- 萘及偶氮结构,由于这种化学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比起苏丹红Ⅰ号,苏丹红Ⅳ号不但颜色更加红艳,毒性也更大。
(4)鱼类的保鲜消毒———孔雀石绿
该物质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又名碱性绿、孔雀绿,易溶于水,溶液呈蓝绿色。化学结构为:孔雀石绿具有相当好的杀真菌效果。由于鱼类在运输中易发生碰撞,造成鱼鳞脱落而引起鱼体真菌感染,以致出现霉烂、死亡等现象,孔雀石绿恰恰可以治疗这些鱼类碰撞伤。由于孔雀石绿在鱼体内和环境中残留时间长,并有致突变、致畸和致癌的危险性,因此许多国家均禁止将其作为人类食用鱼的兽药使用。【7】
合理使用化学合成添加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持或增强食品的营养,改善或丰富食物的色、香、味等,如防腐剂除了能防止食品变质外,还可以杀灭曲霉素菌等产毒微生物,这无疑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但要注意选用健康无任何毒性作用或不良影响的食品添加剂,同时要控制每天摄入的量,剂量和安全性直接相关,只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是能够保证食品安全的。过分夸大食品中化学添加剂的风险而忽略其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是不对的,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将食品中化学添加剂作为危及人类健康的重大危害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但是,我们必须关注导致人们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同时,也需要对食品中化学添加剂进行正面的宣传,使人们恢复对目前食品供应链的信心,增强人们对政府行政监管能力与有效性的信心。【8】
三、化学与食品安全案例
1.老酸奶、果冻的“明胶疑云”还未澄清,昨日的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又曝光了“皮鞋胶囊”:在浙江省新昌县号称“胶囊之乡”的儒岙镇,大量国家明令禁止用作食品药品原料的工业明胶,被用于加工制作药品的胶囊。胶囊主要成分明胶(Gelatin),食用明胶分子式C102H151N31O39,明胶为一种无味、无色(略带浅黄色)、半透明、坚硬的非晶态物,其不溶于有机溶剂,它吸水性强、粘度高,明胶是肽分子聚合物质,是胶原蛋白质的水解产物,通常用来制作果冻和其它甜点,是由煮过的动物骨头,皮肤和筋腱制成的。
2.你吃过地沟油吗?地沟油有害吗?专家告诉我们地沟油的毒性百倍于砒霜,每年多达300万吨的地沟油流向国人餐桌……也就是说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中国人一年吃掉300万吨地沟油,难怪日本人讽刺中国人“有和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中国人吃了这么多年地沟油也没见有新闻报道说地沟油吃死人的,看来我们吃的地沟油其实很安全!地沟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长期食用可能会引发癌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3.。瘦肉精;克伦特罗(C12H18Cl2N2O),学名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是一类动物用药,将瘦肉精添加于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减少饲料使用、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对人体会产生副作用。此类药物主要是肾上腺类,β激动剂,因为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动物脂肪生长。克伦特罗能激动β2-受体,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较强而持久的扩张作用。食用瘦肉精后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其主要危害是:出现肌肉振颤、心慌、战栗、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甲亢和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患者危害更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4.继瘦肉精之后,染色馒头又成为食品安全问题新焦点。近日,央视《消费主张》揭露在上海的一些超市里,那些看起来白白香软的小麦馒头、淡黄诱人的玉米面馒头竟然是用过期馒头做的。一些临近或者过了保质期的馒头被运回到公司,各种食品添加剂齐上阵之后,又被“整容”成了新馒头回炉。其主要添加剂:甜蜜素,其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C6H11NHSO3Na),是食品生产中常用的添加剂。甜蜜素是一种常用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消费者如果经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标的饮料或其他食品,就会因摄入过量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代谢排毒的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明显。
5.由于不法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幷宣称通过对产品大量深入检测排查,相关部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法奶农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造成婴儿患肾结石,不法奶农才是这次事件的真凶,幷立即上报,而且通过卫生部发布会召回婴幼儿奶粉的声明。三聚氰胺(化学式:C3H6N6),俗称蜜胺、蛋白精,它是白色单斜晶体,几乎无味,微溶于水(3.1g/L常温),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不溶于丙酮、醚类、对身体有害,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它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6.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通告:亨氏、联合利华等30家企业的产品中可能含有致癌性的工业染色剂苏丹红一号。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查禁苏丹红一号的行动席卷全球。就在英国食品标准局把这份通告发出的十多天之后,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向社会通报,经检测认定。苏丹红I(Sudan I)的化学名称为1-苯基偶氮-2-萘酚(1- phenylazo-2- naphthalenol),分子结构式为C6H5N=NC10H6OH。“苏丹红一号”是一种人造化学制剂,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将其用于食品生产。这种色素常用于工业方面,比如机油、蜡和鞋油等产品的染色。“苏丹红一号”会导致鼠类患癌,它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也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红I归为三类致癌物,即动物致癌物,主要基于体外和动物试验的研究结果,尚不能确定对人类有致癌作用。 苏丹红I具有致敏性,可引起人体皮炎。
四、绿色化学与食品安全
随着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食品的化学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人们期盼着能得到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于是绿色食品应运而生。 发展绿色食品工程,将食品的化学污染遏制在源头 绿色食品是指对人和环境无害、有营养、优质的食品,它的生产必须以生态环境较佳的地域为基地,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努力做到生产流通使用及废弃物的后处理均对食品、人和环境无污染或尽可能的少污染,可见绿色食品工程是一项致力于环境保护,减少和消除食品污染的系统工程。发展绿色食品工程,可将对食品的化学污染的治理从治标转化为治本。
1、树立环保意识,明确开发绿色食品工程的意义当前,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ISO14000系列标准的颁布表明:21世纪是绿色产品的世纪,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对于即将加入WTO的中国食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重视和解决食品的污染(尤其是化学污染)问题,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其产品才能在全球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否则将被无情地挡在世界贸易大门之外,而且其产品在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也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因此我国的食品业应增强环境意识,花大力气治理和消除食品的污染源,执行ISO14000系列标准进行生产和开发绿色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自身的良好信誉和形象。政府应该完善和严格环境法规,迫使企业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扶持兴建绿色食品基地,培育绿色食品市场,这对控制食品的化学污染、发展绿色食品工程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应用绿色食品技术,是发展绿色食品工程的关键。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既不产生污染,也不破坏环境,即绿色食品的生产应该是绿色生产。为从技术上消除或减少对产品及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生产中运用绿色技术尤为重要。比如提倡以有机农业技术取代无机农业技术,在使用农用或食用化学品上推行“少就是多”的新概念(即用量要求越小越少,其效果却要愈强愈好),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用生物类杀虫剂少用化学农药,慎用化学生长调节剂。还有食品业中广泛采用的塑料包装以及塑料大棚、地膜等废弃物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仅是继水质大气污染之后的又一大社会公害,而且会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解决这一问题的真正出路在于运用绿色包装技术,即采用新型可降解(光解或生物降解)的绿色塑料代替传统的百年之久不分解的塑料。这样不仅使食品“里面”(原料、生产过程)绿,也使食品的外观绿,换上了无污染的绿衣服。因此,选择维护食品生产基地生态环境的绿色技术,采用食品的绿色包装,是预防食品的化学污染、发展绿色食品工程的重要环节。
3、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是发展绿色食品工程的源动力。说到食品的化学污染问题,许多人认为是生产者造成的,与自身没有多大关系。据专家统计,平均每人每天要制造0.9kg垃圾,5个不可分解的塑料袋,2~3个一次性饭盒;一个人因洗头发、洗澡、洗衣服平均每天制造200L的废水污染河流、大海、土壤;一个人每天平均用20g的化学用品在污染着环境……造成地球上生态环境恶化,工业污染只占总污染源的41%,家庭污染却占到了59%。不难想象,人们不恰当的消费、生活行为也是危害人类生态环境的一大污染源。绿色消费的主旨在于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无害于环境。发达国家在80年代就掀起了绿色消费的浪潮,他们购买产品首先考虑产品是否对环境有害,其次才是产品的价格、性能等。我国是在1991年推行绿色食品标志的,目前市场上的绿色产品大多处于“配角”,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比较淡薄。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跨入WTO大门,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刻不容缓,因为只有绿色消费这一源动力,才能保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较佳的生态环境,才能刺激绿色食品的生产,推动绿色技术的开发应用,丰富绿色食品市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结束语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生活焦点,绿色食品成为我们追逐的目标,化学药物和食品添加剂都是双刃剑,我们不能完全抹灭它们的功能,而夸大其危害,只要掌握好用量,合理利用其功能,我们就可以保证来自食品的健康问题得以较好的解决,生活更健康美好。
六、参考文献:
[1] 汤云,朱云松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 [期刊论文]《中国食物与营养》 ;
[2] 肖玫,袁界平,陈连勇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探讨[J]。 农业工程学报;
[3] 何计国 农用化学物质与食品安全[J]。 大自然, China Nature ;
[4] GB276021996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S] ;
[5] 王佩琪,袁春玲,金丽萍 化学合成添加剂与食品安全[J]。 中国调味品;
[6] 吴金模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与作用及其安全使用。
[7] 陈洪渊 陈国南 食品安全与化学家的任务;
[8] 谢敏 于永达 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 2007年 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