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新形势下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评论: 更新日期:2016年06月22日

摘 要
        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威胁着所有中国人的健康,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一时间,关注食品安全,保持身体健康成为一个人心惶惶的话题。本文应运列举事实、归纳总结、逻辑分析等方法,就食品安全的概念,避免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对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导致的严重危害以及监管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试图为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可能的参考。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对新形势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食品安全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食品安全的概念进行阐述以及本文的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从整体出发,为下面的研究做很好的铺垫作用。第二部分是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首先对我国食品生产加工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我国食品监管现状进行分析,第三,对我国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成因进行分析,本文共总结出三个成因,首先是我国食品市场失灵分析,其次是我国食品行业不良发展,第三是消费者对待食品安全问题态度消极。第四部分是解决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提出的若干建议有:加大部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机制,企业内部改革,提高食品生产水平以及转变消费者食品安全的消极态度。
        关键词:中国 食品 食品安全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维持生命与健康的必需品,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食品安全是指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用于消费者最终消费的食品,不得出现因食品原料,包装问题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具体有三个内容:一是食品污染,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污染;二是食品工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包括食品添加剂、生产配剂、转基因食品等;三是滥用食品标识,包括伪造生产日期、厂名厂址、虚假成分标识等等。
        近年来,我国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相继曝光,从通过媒体我们知道了“瘦肉精”,“苏丹红喂鸭生产的红心蛋,阜阳“大头娃娃”,重庆火锅石蜡底料,太仓劣质肉松,山东“掺肥”龙口粉丝,河北“结石”,三鹿奶粉事件,多宝鱼含致癌物等,对这些食品安全的监管似乎处于一种失控和无力监管的状态,食品安全危机正在威胁着所有国人的健康,引起人们对日常食品的担忧,也在考验着中国人的智慧。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苦的“心头大患”,日益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一直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实行了一系列保护食品安全措施,如近年来实施的“食品放心工程”和“千百万工程”等。但由于部分企业和农户道德观念淡漠,受追求非正常利润的驱使,生产劣质食品或有毒使食品。在去年年底,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2009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中,食品安全问题被列为2009年中圈商业十大热点之一。
        2、研究的意义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稳定。食品消费是消费环节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食品安全对于社会再生产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食品贸易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在我国比较突出,也是世界上各国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各国政府及学术界都在不断探寻能有效解决曰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所以保障食品安全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与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安全的食品应该能够提供该类食品所必须含有的基本营养成分,食品安全是维系生命的关键。由食品污染而引起的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食品安全是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必要条件。人的疾病大部分是饮食所致,不洁净不卫生的食品和各种添加剂的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常常引起大范围的疾病。没有食品安全,就没有生命安全。由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常常造成食用者死亡。
        其次,食品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健康问题,健康人力资本是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健康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劳动者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利于其在工作中具有更加充沛的精力,使劳动者每个工时的产出增长。一个人的健康时间越多,其人力资本也就越多。健康还能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地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健康的儿童能够保持较高的上学出勤率,在学习上也能更加集中精力,因病而缺课将降低教育投资的效率;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延长平均预期寿命,从而降低教育投资的折旧率,提高其回报率;健康状况的改善还能提高成人接受再教育的能力,间接地促进生产技能,增加其对教育投入的回报。
        最后,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引起食源性疾病甚至死亡,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其损失大小可以用由于死亡和疾病影响造成的收入损失和发病期间的医疗支出来度量,食品安全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也极大挫伤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对社会的信任,从而抑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发挥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信用行为的首要主体,其信用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前途命运。
        (二)食品安全的研究综述
        1、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经济学理论的研究
        格罗斯曼认为,可以通过信誉机制形成一个独特的高质量高价格的市场均衡,而不需要通过政府来解决食品市场的质量安全。
        Antle(1986)认为,在市场机制下,食品安全管理政策效能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合适的信息制度。这些信息制度包括企业的声誉形成机制、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标签管理、法律和规制的制定、各种标准战略及消费者教育等。
        周德翼等将我国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与新型生产技术的出现,要求生产者、管理者、消费者具有更多更明确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二是食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三是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四是下级管理者(代理人)与上级管理者(委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五是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认为政府的宏观管理是食品安全控制的关键,政府通过质量安全品质标准体系和监测执法制度两个方面,从外部营造改进食品安全的压力和动力,激励和约束生产经营者的行为。
        张云华等分析了食品供给链中行为主体间在一次博弈、重复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战略选择。分析表明,在市场中常见的一次性市场交易中,食品供给链行为人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而选择不合作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是在无限期的重复博弈中,食品链中行为人会达成一种合作均衡,从而实现食品供给的安全性。更进一步的KMRW声誉模型分析认为,在食品供给链参与人类型不确定这种不完全信息存在的情况下,行为主体间也会在有限期的重复博弈中实现一定阶段的相互合作。
        2、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社会学理论的研究
        从宏观层面,张红波(2OO4)通过暴露一系列的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来分析食品安全的状况。同时作者还简述了国外消费者对我国的出口食品产生了“中国食物过敏症”,甚至还夸大其辞地宣称“从中国进口的蔬菜就像在农药里浸泡过一样”。而得出结论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已到了影响人民安全健康生活,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的地步了。
        吴永常(2O05)从环境污染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他指出这是直接导致农产品、渔牧产品以及其他食品的污染的源头之一,这也将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从消费者层面,李浩异等(2O05)以实地调查为主,对农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农民文化素质影响了他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以及农民的经济状况使他们在购买食品时更多考虑价格因素而不太考虑安全因素,农村的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王希(2OO7)以张家港市民为例研究了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认为市民普遍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关注,也具备一定的食品安全意识与相关知识,但是也存在着隐患与问题,如市民对现在市场的食品安全缺乏信心、对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进行投诉的意识十分薄弱等,从而推断出城市的食品安全状况也存在很大问题。
        史根生等(2004)对我国居民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认为国民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居民无论是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水平,还是食品安全的认识、态度及行为状况普遍很差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郑丰杰(2006)在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特殊人群的饮食安全状况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他认为我国国民日常的饮食安排,主要是依靠传统习惯。而且人们只注意食品质量和口味,而忽视了食品安全摄人数量,饮食结构不合理。
        谢敏、于永达(2O02)提出由于生产经营者将食品的包装直接接触食品,而致使包装容器对食品的污染等。赖林梅、吴文婧(2007)也分析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大量使用添加剂的企业经营者的行为,甚至他们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化学添加剂,致使许多食品成为“毒药”的严重行为。并且他们还分析一些企业的假冒伪劣食品泛滥,销售过期食品的不良行为而导致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刘丽、刘素宏(2008)独创性的提出了企业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毒素以及生产新型食品的安全性还不够清楚的情况下所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赵霞(2008)着重就企业为了短期性盈利采用了不恰当的竞争手段,包括包装价值超过商品价值、产品价格战、使用不规范甚至虚假的商品标签等。
        3、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供应链理论的研究
        食品安全涉及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个食品供给链。因此,从整个食品供给链条管理食品的质量安全,能够提高管理效率,提高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国外有很多关于食品质量安全产业治理结构的文献。
        Vetter(2004)等讨论了治理结构中纵向一体化解决消费者无法识别质量特征的信任品(Credencegoods)市场上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Hennessy(2006)等论述了在安全食品的供给中食品产业的领导力量的作用及机制,Weaver(2007)则对食品供给链中的契约协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他们的研究一般都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重点都集中在治理结构中的纵向契约协作和纵向一体化机制及其对食品安全供给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上。从整个食品质量供给链研究食品质量安全产业结构治理在国内并不多见。
        桑乃泉谈到食品产业的纵向联合与供给链管理,但是他没有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讨论。张云华等应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等理论从交易成本、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消费者需求与企业质量声誉角度分析了安全食品供给中纵向契约协作必要性。他们认为食品质量安全涉及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就必须实行食品供给链的纵向契约协作或所有权一体化。
        张雨等认为可靠、高效的食品供应组织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三种比较成功的食品供应组织模式,包括农民销售合作组织、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和食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等。夏英等从质量标准体系和供应链综合管理的角度讨论了食品安全保障问题。
        胡定寰等认为通过“超市+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上进行食品安全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
        王玉环等从系统分析角度确定农产品生产在整个食品生产产业链条的源头地位。从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加强产地环境管理、注重投入物的使用管理和开展GAP认证等内部环境建设以及制度环境建设、市场环境建设、监管体系建设和风险补偿机制建设等外部条件建设两方面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思路。
        (三)本文研究的切入视角
        国内外学者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的逻辑和方法系统研究了食品安全的涵义和性质、政府规制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安全食品的供给与消费等问题,大大增强了经济理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解释力。从产业化整个链条考虑食品安全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从产业化的整个链条管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虽然在理论上有所论述,但缺少系统研究,应该进一步加以探讨。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从表征原因看主要有微生物污染、滥用或不当使用投入品、环境污染、食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不符合食品安全控制要求;从深层次原因看主要有法规体系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管理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由于这些因素无不存在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环节,因此,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思路之一就是从食品供应链的各环节入手寻找问题、对症下药。
        关于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与规制的研究表明,由于外部性、人的有限理性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市场本身无法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通过政府管制来解决。政府规制从制度供给方面为解决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中国现有关于食品安全控制模式研究的文献非常零散,主题不明确,实际上并不能解决“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对于食品安全控制管理模式的研究还很不系统,针对食品供应链整体进行控制的模式或方法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比较国外研究,国内学者需要在政府规制的逻辑、安全食品的供求机制、纵向协作的治理机制、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国外学者在食品质量安全产业治理结构的研究比较成熟,而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监管体系方面。中国已经意识到政府规制对于解决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已从消除信息不对称、强化外部规制资源的作用、对负内部性进行多方规制、实现政府规制成本最小化等方面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政府规制所应依托的载体和应遵循的路线尚缺乏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利用经济学专业知识对不完全市场信息下不同消费者和生产者、使用多种产出技术企业的特点等进行深入分析。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