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采掘业灾害预警管理原理
灾害预警管理的基本思想与原理,是以系统论中的系统非优理论和系统控制论以及安全科学理论为基础的。
系统非优理论:系统非优理论(systemnon-optimum throry,SNOT)是1985年提出来的系统科学理论,认为一切系统的实际状态都是由“优”和“非优”两状态组合而成的。“优”范畴包括最优和优,即成功的过程和结果;“非优”范畴包括失败和可以接受的不好过程的结果;系统非优理论指出,人类的认识和时间不仅表现在“优”范畴内探索和追求,而且大部分领域内始终在“非优”范畴内徘徊,即人类的现实中所面临的急迫问题,并不总是寻求最优模式或实现最优化目标,而更多的是面临如何有效地摆脱大量严重非优事件的困扰和对系统非优因素的控制能力的问题。
系统非优理论给灾害预警管理提供了理论思想基础,系统非优思想表明,系统是由“优”和“非优”组成的,由于系统总是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总是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也就是说系统会在“优”和“非优”之间运动,而灾害预警管理的功能在于,从系统“非优”的角度出发,在获得系统“非优”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反映系统“非优”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预警管理手段,使系统“非优”状态回复到“优”状态,尽量使系统处于“非优”状态缩短,减少灾害发生概率的管理过程。
系统控制论:系统控制论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出版的《控制论》一书为代表。控制论是自动调节、通信工程、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神经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在数学的联系下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在忽略了机器、生物以至社会的具体构造特征的前提下,研究它们作为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的共同规律和控制它们的方法。控制论跨越了机器与生命的局限,将自动机器和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研究信息在它们中传递、变换、处理的共性问题;跨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限,将自动工厂、学习机和智能机、经济、社会系统等均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怎样使这些复杂的系统按照人们的期望去工作、运转。
控制论认为,控制不论在哪个领域出现,作为一个过程都必须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作用者(施控主体)与被作用者(受控客体),以及将作用由施控主体向受控客体传递的介质,而这三个部门组成了相对于某种环境而具有控制功能与行为的控制系统。一般地,控制可被理解为“在获取、加工和使用信息的基础上,控制主体使被控客体进行合乎目的的动作的过程”,它具有三个特征:控制是控制主体对被控客体的作用、控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控制是获取、加工、使用信息的过程。控制的有效行使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必须能够为需要控制的可变因素规定标准、必须能够得到表示实际结果与标准结果间偏差的信息和必须能够采取措施纠正实际工作结果与标准之间的偏差。根据控制活动的重点,控制可分三种类型:
(1)预先控制:预先控制是面向未来的控制,是在对于可能出现的偏差有所估计并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展开的控制。
(2)实时控制:实时控制是现场控制,监控实际正在进行的操作。
(3)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通过对已得结果的分析来纠正组织将来的行为,是一种立足于历史而对未来进行的连续不断的控制。